傳統商超永輝超市(601933.SH)在經歷轉型陣痛后,深圳區域8家調改門店交出亮眼成績單:今年10月全部實現盈利,員工人均薪資增長45%,總分紅近百萬元。這一“深圳式”反轉不僅成為永輝全國調改的關鍵樣本,更引發行業對零售業轉型路徑的深度思考。
財報數據顯示,永輝2024年營業收入675.74億元,同比下降14.07%,凈虧損14.65億元,虧損額同比增加1.36億元。這一頹勢在2025年前三季度有所緩解,歸母凈虧損較去年同期收窄6.32億元,扣非后凈虧損下降8.4億元。公司解釋稱,關閉232家低效門店是營收下滑的主因,同時宣布擬募集31.14億元用于門店改造和補充流動資金。
深圳區域的突破始于2024年11月。當時,廣東省首家“學習胖東來”調改門店——卓悅匯購物中心店正式亮相。改造后的門店貨架高度從2.2米降至1.6米,照明與動線全面優化,商品更新率達70%,新增近5000個單品,進口商品占比從7%躍升至21.3%,成為全國調改店中進口商品占比最高的門店之一。一年后,該店銷量同比翻倍,客單價提升20元,客流增長80%,成為全國標桿。隨后,寶安大仟里、羅湖益田假日等門店相繼完成改造,深圳區域整體扭虧為盈。
永輝CEO王守誠在2025年新品發布會上透露,深圳8家調改門店客流平均增長超70%,毛利率提升約2個百分點。副總裁佘咸平將此次變革定義為“徹底的商品中心化變革”,強調以商品為核心重構零售邏輯。
深圳模式的成功并非偶然。中國企業資本聯盟副理事長柏文喜分析,深圳具備“高消費結構+口岸流量+商業支持”三重優勢:常住人口平均年齡32.5歲,消費能力強,對進口商品接受度高;羅湖、福田等多家門店靠近口岸,港客占比最高達15%,顯著拉高客單價;深圳購物中心密度全國最高,商業體愿意為體驗型零售提供低租金和長裝修期,使永輝得以進行大規模空間重構。
然而,這一模式全國推廣面臨三大挑戰。柏文喜指出,首先,消費結構差異顯著。二三線城市客單價敏感帶普遍在25-35元,而深圳調改后客單價抬升20元仍被接受,進口商品下沉后可能面臨周轉慢、毛利率低的問題。其次,成本結構不同。深圳部分門店享受結構性低租金,但內陸城市租金占比若超過4%,疊加45%的漲薪和30%的人力擴編,利潤模型可能轉負。最后,供應鏈半徑限制。深圳依托珠三角“1小時冷鏈圈”,但北方區域物流半徑翻倍后,生鮮與烘焙貨損將上升2-3個百分點,直接侵蝕毛利。
針對這些挑戰,柏文喜建議,永輝需將“深圳模式”拆解為可靈活組合的“變量模塊”:在一線城市保留進口占比高、動線優化、體驗設施完善的“完整版”;在地級市縮減進口SKU、降低調改復雜度,將漲薪幅度控制在20%以內;通過區域配送中心與本地直采減少冷鏈損耗,才能穩住盈利模型。這一精細化運營策略,或將成為永輝全國轉型的關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