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庫生態保護與數字化技術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某水庫增殖放流站近日完成智慧化升級改造,通過物聯網技術實現養殖管理的數字化轉型。該站作為區域水生生物資源修復的核心設施,承擔著苗種培育、增殖放流及生態評估等重要任務,但傳統人工巡檢模式存在效率低、數據滯后等問題。此次改造通過部署智能監測系統,構建起覆蓋全流程的數字化管理網絡。
改造方案由物通博聯(WideIoT)提供技術支持,在原有12個室內培育池基礎上,新增部署溶解氧傳感器、水溫監測儀、水質分析儀等32套智能終端設備,同步接入自動投料機、增氧設備及循環水系統PLC控制器。通過智能數采網關實現多協議數據融合,將溶解氧濃度、水溫、pH值等16項關鍵指標,以及設備運行狀態、能耗數據等實時采集上傳。系統支持5G/4G雙鏈路備份傳輸,確保數據傳輸穩定性達99.97%。
智慧漁業云平臺構建起三維可視化管理系統,管理人員可通過大屏實時查看各魚池環境參數曲線變化,系統自動生成設備運行熱力圖。移動端應用支持遠程調取歷史數據,并可對增氧機、投料機等設備進行遠程啟停控制。在異常處置方面,系統設置三級預警機制,當溶解氧低于3mg/L或氨氮超標時,自動觸發微信、短信、郵件多通道告警,同步推送設備故障診斷建議。
視頻監控系統實現重點區域全覆蓋,8臺高清攝像頭支持AI行為識別,可自動捕捉魚群異常游動、設備異常停機等場景。巡檢模塊內置標準化作業流程,管理人員通過移動終端接收電子工單,現場掃碼確認巡檢點位,系統自動記錄操作軌跡與數據變更。數據分析模塊可生成日/周/月養殖報告,通過機器學習模型預測最佳投喂量,較傳統模式降低飼料浪費率23%。
該系統上線三個月來,實現人工巡檢頻次下降65%,設備故障響應時間縮短至8分鐘內。水質異常發現率提升至100%,苗種成活率較改造前提高18個百分點。管理人員通過數據看板可同時監控3個泵房、2個配電間的運行狀態,實現跨區域協同管理。此次改造為水庫生態修復工作提供了可復制的數字化解決方案,相關技術標準已納入省級水產養殖數字化建設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