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發布的《自然》增刊“2024自然指數-科研城市”顯示,中國在全球科研城市十強榜單中占據六席,較2023年增加一席,首次實現半數以上席位歸屬。北京連續第九年蟬聯全球科研城市榜首,上海緊隨其后位列第二,南京、廣州、武漢、杭州分列第五、第六、第八和第十位。這一數據反映了中國城市在高質量科研產出方面的持續突破。
根據增刊分析,中國科研城市的整體表現呈現顯著提升態勢。廣州從2023年的第八位躍升至第六位,超越美國舊金山灣區;武漢排名再進一位;杭州則從第十三位首次躋身全球前十。從自然指數關鍵指標“份額經調整數值”看,北京2023年至2024年科研產出增幅超過9%,上海增幅近20%,展現出強勁的增長動力。
在學科領域分布方面,中國城市在化學、物理科學、地球與環境科學三大領域持續占據主導地位。其中,化學領域全球前十名首次全部由中國城市包攬,物理科學與地球環境科學領域則各占六席,北京在這三個領域均位居榜首。生物科學領域仍由美國城市主導,紐約和波士頓分列前兩位,北京排名第三。2022年新增的健康科學領域中,美國城市占據十強半數席位,北京位列第六,上海和廣州亦進入該領域十強榜單。
本期增刊特別關注了沿海超大城市面臨的地面沉降問題。隨著海平面持續上升,快速擴張的沿海城市正面臨日益嚴峻的地質挑戰。報告提出,通過加強跨國界、跨學科以及內陸與沿海地區的科研合作,可為應對氣候變化、地面沉降等全球性問題提供創新解決方案。例如,北京在地球與環境科學領域的領先地位,為相關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撐。
自然指數主編西蒙·貝克指出,中國城市在自然指數追蹤的大多數學科領域中進一步鞏固了領先地位。他強調,當科研合作突破地域、學科界限時,將產生更顯著的現實影響,這種跨領域協作模式為解決全球性挑戰提供了新思路。
自然指數由獨立科研小組基于期刊聲譽遴選的145種高質量自然科學與健康科學期刊構成,通過追蹤各機構在這些期刊上的論文貢獻情況,形成公開數據庫。該指數由施普林格·自然旗下機構編制,已成為衡量全球科研產出的重要參考指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