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航天板塊近日在資本市場表現活躍,多只相關概念股出現異動。11月20日收盤數據顯示,北化股份、航天發展雙雙漲停,上海港灣盤中一度觸及漲停線,最終收漲7.34%,斯瑞新材、九鼎新材、格林精密分別上漲8.41%、6.49%和6.37%。市場目光聚焦于藍箭航天研制的“朱雀三號”運載火箭,該型號火箭的研發進展被視為中國商業航天技術突破的重要標志。
針對網絡流傳的“朱雀三號將于11月19日首飛”傳聞,藍箭航天明確回應稱未進行發射前預熱宣傳,所有官方信息將以實際發射為準。此前該型號火箭已完成首飛任務第一階段工作,其正式入軌及回收試驗被業界寄予厚望。作為我國首款采用不銹鋼箭體結構的大型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三號”具備一級重復使用能力,設計復用次數超過20次,主要服務于大型星座組網、高頻次低成本發射等商業場景需求。
技術層面,“朱雀三號”在首飛階段配備了回收支腿、柵格舵、RCS(反作用控制系統)等關鍵回收裝置。一二級分離后,一級火箭將按預定程序返回著陸場。這種可回收復用技術被公認為降低發射成本的核心路徑。以美國SpaceX的獵鷹9火箭為例,其助推器最高復用次數已突破30次,2024年累計發射132次,平均發射間隔不足3天,全年預計發射總量將超過160次。11月14日,美國藍色起源公司的“新格倫”火箭成為全球第二款實現一子級回收的運載工具,其第一級成功降落在大西洋回收平臺。
回顧“朱雀三號”的研發進程,10月18日至20日期間,該火箭在東風商業航天創新試驗區完成了加注合練及靜態點火試驗,全面驗證了推進劑全過冷加注、九機點火牽制等關鍵技術。試驗覆蓋了水平轉運、起豎、一體化測發等全流程操作,系統檢驗了火箭與發射場的匹配性。后續計劃包括垂直狀態操作演練、技術區檢測維護等環節,為正式入軌發射及一子級回收做最后準備。
國際競爭態勢方面,特斯拉創始人馬斯克10月底在社交平臺公開評價“朱雀三號”,稱其結合了獵鷹9號架構與星艦的部分特性,例如采用不銹鋼箭體和甲烷推進劑,認為這可能使中國火箭具備超越獵鷹9號的潛力。對此,鴻富資產執行總經理胡顗凱指出,市場對新型可回收火箭普遍持期待態度,但需給予研發企業充分的試錯空間,這是商業航天發展的必經階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龔勝平從技術經濟性角度分析稱,可復用技術的成本優勢需通過規模化應用實現。他強調,僅實現單次回收遠不足以降低成本,必須建立快速檢修、測發流程優化、航區調度協同、備件供應鏈管理以及數據反饋迭代的完整閉環體系。只有當同一枚助推器能夠連續完成10次、20次發射任務時,固定成本才能被有效攤薄,周轉效率顯著提升,可復用技術的商業價值才能真正顯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