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體上關于德國知名內衣品牌黛安芬(Triumph)即將退出中國內地市場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不少消費者在平臺上分享自己與這一品牌的回憶,稱其為“內衣啟蒙品牌”,對其即將撤柜感到惋惜。據記者了解,黛安芬計劃于2025年12月31日正式退出中國市場,這一決定已引發行業內外對內衣市場格局變化的討論。
在杭州部分商場,黛安芬專柜的運營情況出現分化。某市中心商場的店員表示,目前尚未收到明確的撤柜通知,門店仍在正常營業,僅提供品牌常規折扣活動,未啟動清倉促銷。而另一家奧萊商場的工作人員則證實,品牌將于年底撤柜,但具體折扣方案尚未確定。截至目前,黛安芬中國官網仍未發布官方聲明,其退出計劃仍以市場傳聞為主。
作為擁有近140年歷史的全球內衣巨頭,黛安芬的起源可追溯至1886年德國巴登符騰堡州,由Gottfried Spieshofer和Michael Braun創立的緊身內衣工廠逐步發展為跨國企業。其總部設于瑞士蘇黎世,年銷售額達16億美元,年產內衣超2億件,業務覆蓋全球主要市場。1979年,黛安芬通過來料加工業務進入中國供應鏈,成為早期布局中國市場的國際內衣品牌之一。1992年,品牌在鹽城和海南設立生產基地,構建本土化生產體系。2001年至2002年,黛安芬在中國舉辦“夢醉霓裳橋”內衣時尚展,歷時100天巡回30個城市,演出近200場,成功將“鋼圈內衣”概念推向大眾,成為最早引入該品類的外資品牌之一。
2008年,黛安芬正式進軍中國大陸零售市場,以中高端定位切入賽道。憑借精湛工藝和塑形功能,其鋼圈內衣系列迅速占據市場份額,成為許多女性的“第一套品牌內衣”選擇。巔峰時期,品牌門店遍布全國核心商圈,鋼圈內衣因支撐性強、版型經典,長期穩居中高端市場頭部地位。
然而,黛安芬的退出并非偶然,其背后折射出中國內衣市場近十年的深刻變革。隨著健康理念普及和消費觀念升級,國內內衣需求從“塑形”轉向“舒適”。歐睿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無鋼圈內衣市場占比已達68%,較2018年增長42個百分點。盡管黛安芬后續推出舒適系列,但市場認知仍固化于鋼圈產品,未能及時搶占無鋼圈賽道先機。與此同時,ubras、內外(NEIWAI)等本土品牌以“無鋼圈、零束縛”為賣點,通過線上渠道快速崛起。其中,ubras僅用5年便實現年銷售額突破20億元,成為舒適內衣領域的標桿品牌。
市場格局的演變進一步壓縮了外資品牌的生存空間。中紡聯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內衣市場規模達2237億元,同比增長8.3%,但市場份額加速向本土品牌集中。愛慕、曼妮芬等老牌企業通過全渠道布局和性價比優勢,占據中高端市場近30%份額;新興品牌則依托國潮設計、場景化產品(如運動內衣、睡眠內衣)精準觸達年輕消費者,線上銷售占比超70%。相比之下,黛安芬在渠道適配(線上布局滯后)、價格定位(單價200-500元,高于本土品牌均價30%)和本土化設計(版型未能完全適配中國女性體型)等方面均顯劣勢,市場份額從2015年的5.2%萎縮至2024年的不足1%。
黛安芬的退出,標志著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黃金時代的落幕。近年來,多個國際內衣品牌因未能適應消費迭代和競爭格局,選擇收縮或退出中國市場。對于消費者而言,這一變化或許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但本土品牌的崛起和市場的多元化正帶來更豐富的選擇。隨著環保、舒適、個性化成為內衣消費的核心關鍵詞,行業競爭將更聚焦于產品創新與用戶體驗,市場洗牌仍在持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