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月球科學研究近日取得重大進展。科研團隊通過深入分析嫦娥六號從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采集的珍貴樣品,首次發現了由大型撞擊事件形成的微米級赤鐵礦(α-Fe2O3)和磁赤鐵礦(γ-Fe2O3)晶體。這一發現表明,月球表面的土壤和巖石在特定條件下也能發生類似“生銹”的氧化反應。
研究團隊確認了月球原生赤鐵礦顆粒的獨特晶格結構和產狀特征,并揭示了一種全新的月球氧化反應機制。這一成果為解釋南極-艾特肯盆地周邊磁異常現象提供了直接的樣品證據,相關論文已發表于國際權威期刊《Science Advances》。該發現不僅刷新了科學界對月球環境條件的認知,也為后續月球演化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
傳統認知中,地球因富含水和氧氣,鐵元素易被氧化形成三氧化二鐵,即常見的鐵銹。但月球表面缺乏大氣層保護且極度干燥,長期被視為典型的還原性環境,難以形成高價態鐵氧化物。山東大學空間科學與技術學院凌宗成教授指出,此次發現的月球赤鐵礦雖與地球成分相同,但其形成過程截然不同——與月球歷史上的大型撞擊事件密切相關。
作為太陽系已知最大、最古老的撞擊結構,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形成能量遠超月球其他區域,其特殊地質條件為研究極端環境下的物質演化提供了天然實驗室。2024年嫦娥六號任務成功從該區域采集樣品,為這項突破性研究提供了關鍵物質基礎。科研人員通過精密分析,首次在實驗室環境下還原了月球表面氧化反應的具體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