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機器人賽道再掀資本熱潮,成都卡諾普機器人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卡諾普”)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成為今年第十余家沖刺港股的機器人企業之一。盡管行業整體呈現高增長態勢,但多數企業仍面臨盈利困境,卡諾普在招股書中坦言,短期內可能無法實現持續盈利。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從2020年的315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467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0.4%。預計到2029年,這一數字將突破931億元,期間年復合增長率提升至15.3%。卡諾普作為焊接機器人領域的頭部企業,2024年在中國焊接機器人制造商中排名第一,其激光焊接及切割機器人細分市場占有率同樣位居首位。
財務數據顯示,卡諾普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1.97億元、2.22億元、2.34億元和1.56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業務貢獻了主要收入。2025年上半年,該板塊收入占比達87%,但毛利率呈現分化:焊接機器人毛利率為35.1%,而四軸機器人僅為16.4%。相比之下,具身智能機器人業務以42.7%的毛利率成為利潤增長點。
盡管營收規模持續擴大,卡諾普的盈利表現卻波動劇烈。2022年至2024年,公司凈利潤分別為2826.5萬元、168.8萬元和-1294.4萬元,2025年上半年雖實現843.8萬元盈利,但招股書明確提示,持續的研發投入和市場擴張可能導致未來繼續產生凈虧損。這種“增收不增利”的現象在工業機器人行業并非孤例,第一梯隊企業埃夫特自2020年A股上市以來,累計虧損額已超7億元。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分析指出,機器人產業具有技術迭代快、資金投入大的特點,企業普遍處于搶占市場份額階段,定價策略偏向激進。他表示:“當前行業盈利關鍵在于規模效應和后續服務能力,但多數企業尚未形成技術壁壘,同質化競爭加劇了盈利壓力。”
為改善盈利結構,卡諾普正加速向高毛利領域轉型。2025年上半年,其具身智能機器人業務收入占比提升至13%,較2022年的6%實現顯著增長。該板塊涵蓋工業人型機器人、AI復合機器人及冷焊系列等產品,其中靈爍工業人型機器人已應用于精密裝配場景。這種戰略調整帶動公司整體毛利率從2022年的27.5%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2.4%。
今年以來,機器人企業扎堆赴港上市的現象引發市場關注。除卡諾普外,云跡科技、極智嘉、三花智控等10余家企業已提交招股書,但僅3家成功掛牌。張孝榮認為,港股對未盈利科技企業的包容性、較短的審批周期(如“A+H”股審批縮至30個工作日)是主要吸引力,但二級市場表現可能呈現兩極分化:“具備核心技術壁壘的企業有望獲得資本青睞,而虧損嚴重、技術同質化的公司可能面臨破發風險。”
已上市企業中,云跡科技發行價95.6港元,11月19日收盤報120.2港元;極智嘉發行價16.8港元,收盤價21.46港元;三花智控表現相對突出,發行價22.53港元,收盤價達32.28港元。不過,整體溫和的股價走勢反映出市場對機器人概念的估值趨于理性。張孝榮提醒:“當前港股科技板塊估值偏低,投資者對機器人企業的商業化能力和盈利路徑仍持觀望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