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舉辦的2025世界動力電池大會上,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進程成為專家學者們熱議的焦點。不同背景的專家從各自研究領域出發,對固態電池量產時間、技術路線及未來應用場景提出了不同看法,引發業內廣泛關注。
武漢大學化學與分子科學學院艾新平教授對固態電池量產時間持謹慎態度。他結合自身研究經驗指出,當前業界普遍預測的2027-2030年量產窗口期過于樂觀。他強調,固態電池作為能量體,其安全性仍需深入驗證,過度追捧可能引發市場失望情緒。
南方科技大學先進電池烏鎮研究院執行院長許曉雄則表達了相對樂觀的預期。他認為,全固態電池量產時間可能比2027年稍晚,但2028年開始實現量產是較為確定的趨勢。他特別提到,硫化物與鹵化物互配使用路線、聚合物復合路線發展迅速,已顯現產業化潛力。
與學術觀點形成呼應的是,國內企業普遍將固態電池小批量量產裝車時間規劃在2027年左右,但大規模量產需待2030年之后。重慶長安汽車副總裁鄧承浩透露,長安汽車正聯合行業伙伴開展下一代動力電池研究,預計2027年完成裝車示范,2030年后推進小規模批量生產。他同時提醒,全固態電池產業化仍需突破技術、工藝、成本等多重瓶頸。
國軒高科首席科學家朱星寶從企業研發角度提出不同看法。他指出,硫化物與鹵化物互配路線面臨良品率低、生產效率差、成本高企等難題,2030年前難以實現商用。相比之下,他更看好復合路線通過固液混合逐步向全固態演進的漸進式發展模式。
在技術挑戰方面,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助理教授任東生指出,固態電池在追求400 Wh/kg及以上超高能量密度時,實現絕對安全難度極大。盡管硫化物體系熱穩定性優于液態電池,但在針刺等極端條件下仍存在安全隱患,需通過電芯設計與材料創新實現能量可控釋放。
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張久俊從理論層面分析稱,固態電池因不含有機液態成分而具備更高安全性,同時更寬的電化學窗口使其能量密度潛力更大。但他同時強調,這些優勢尚未得到實際驗證,當前談論大規模應用為時尚早。
資本市場對固態電池的追捧與學術界的謹慎態度形成鮮明對比。數據顯示,截至11月14日收盤,萬得固態電池指數近20天漲幅達19.55%,年內累計漲幅突破75%。這種熱度背后,反映出市場對固態電池在高端電動汽車、eVTOL、人形機器人等領域應用的期待。
朱星寶進一步指出,全固態電池初期將主要應用于高端車型,B級以下乘用車短期內難以采用。他解釋稱,高端市場對續航里程、高倍率性能等要求嚴苛,全固態電池仍需持續技術突破才能滿足需求。艾新平也提醒,學界與產業界需保持理性,避免將固態電池安全性能過度神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