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科技維修機構iFixit發布了一份關于蘋果產品制造工藝的深度分析報告,其中特別聚焦于iPhone Air的USB-C接口與Apple Watch表殼的3D打印技術應用。研究人員通過高精度顯微鏡DSX2000對iPhone Air的USB-C接口進行細致觀察,發現其表面呈現出一種獨特的鏈環狀圓形紋理,這種設計在現有3D打印工藝中極為罕見。

此前,業界普遍猜測蘋果可能采用了粘結劑噴射技術——一種通過粘結劑將金屬粉末逐層粘合的3D打印方法。然而,顯微鏡下的觀察結果推翻了這一假設:粘結劑噴射技術形成的表面紋理呈現規則的網格狀,與iPhone Air接口的鏈環紋理存在顯著差異。基于此,iFixit團隊提出新觀點:蘋果更可能使用了脈沖激光燒蝕技術。該技術通過高強度激光脈沖將鈦金屬靶材汽化,使原子或原子團重新沉積,形成精密的表面涂層,這一過程無需粘結劑參與,且能實現更復雜的微觀結構設計。
蘋果在環保領域的布局同樣引發關注。報告指出,今年發布的Apple Watch Ultra 3與鈦金屬款Series 11表殼全面采用3D打印工藝,使用100%航空航天級再生鈦金屬粉末制造。與傳統減材工藝(通過機械加工去除多余材料)相比,3D打印的增材制造方式使原材料消耗減少50%。以鈦金屬表殼為例,單件產品節省的金屬量相當于減少約400克原生鈦開采,按蘋果年產量計算,全年可節約超過400公噸鈦金屬資源。

這種工藝轉型不僅帶來環境效益,更與蘋果的碳中和戰略緊密關聯。公司公開資料顯示,其生產Apple Watch系列產品的電力已全部來自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而3D打印技術的普及進一步降低了制造環節的碳排放。以鈦金屬加工為例,傳統沖壓工藝需經過多道高溫鍛造與機械加工,能耗遠高于3D打印的分層熔融技術。據測算,每生產一件鈦金屬表殼,3D打印工藝可減少約60%的能源消耗。
蘋果的環保承諾延伸至供應鏈全周期。公司設定目標:到2030年實現運營與產品生命周期的完全碳中和,涵蓋原材料開采、生產制造、物流運輸直至用戶使用階段。此次3D打印技術的規模化應用,被視為達成這一目標的關鍵舉措之一。業內人士分析,隨著材料科學與打印精度的持續突破,未來更多蘋果產品可能采用類似工藝,推動消費電子行業向綠色制造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