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國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上,仁新機器人首席執行官胡豪杰提出一個引人關注的觀點:當前全球范圍內,尚無企業能夠成功研制出具備完全人類特征的智能機器人。他指出,盡管部分企業在硬件層面取得顯著進展,但核心的智能系統仍面臨巨大挑戰。
以宇樹科技為例,胡豪杰認為該公司在機器人“具身小腦”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其硬件設計在運動控制與響應速度方面表現突出。然而在“具身大腦”層面,即機器人的自主感知、環境認知與決策能力方面,技術瓶頸依然存在。這種軟硬件發展的不平衡,成為制約人形機器人商業化的關鍵因素。
作為多學科交叉的前沿領域,人形機器人產業融合了人工智能算法、精密機械制造、先進電子系統與新型材料技術。盡管全球產業鏈已初步形成,但現有產品大多處于技術驗證階段,距離大規模量產和實際場景應用仍有較大差距。市場上的主流產品更多用于特定場景測試,尚未形成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在稍早舉辦的2025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宇樹科技CEO王興興從行業視角剖析了發展困境。他特別強調“具身智能機器人大模型”的突破性進展不足,當前技術架構缺乏統一標準,發展速度遠低于預期。通過類比AI大語言模型的發展軌跡,他認為智能機器人領域仍處于“ChatGPT誕生前的技術積累期”,核心算法的突破可能需要1至3年時間。
針對技術發展方向,王興興提出三大重點領域:首先是構建統一架構的端到端智能模型,實現從感知到決策的全流程優化;其次是開發低成本、高耐用的硬件系統,并建立超大規模生產體系;最后是構建分布式算力網絡,通過低成本方案滿足海量數據處理需求。這些方向被視為推動行業突破的關鍵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