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交媒體上關于德國知名內衣品牌黛安芬(Triumph)即將退出中國內地市場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不少消費者紛紛曬出與該品牌的過往交集,稱其為“內衣啟蒙品牌”,對其退出感到惋惜。據悉,黛安芬計劃于2025年12月31日全面撤出中國內地市場,這一決定在業內和消費者中激起層層漣漪。
在杭州,記者走訪了多家商場的黛安芬門店。位于市中心某商場的專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尚未收到明確的撤柜通知,對于年底是否會閉店并不清楚,當前僅進行品牌常規折扣活動,未開展清倉促銷。而另一家城區奧萊的工作人員則證實,品牌確實將在年底撤柜,但清倉折扣的具體安排尚未確定。截至目前,黛安芬中國官網仍未發布官方撤柜聲明。
黛安芬與中國的緣分始于上世紀七十年代末。1979年,該品牌開始在中國開展來料加工業務,成為較早進入中國供應鏈的國際內衣品牌之一。此后,黛安芬不斷深化在華布局,1992年先后在鹽城、海南成立生產公司,逐步構建起本土化生產體系。2001年至2002年,黛安芬將“夢醉霓裳橋”內衣時尚展引入中國,歷時100天,巡回30個城市,演出近200場。這一活動不僅展示了品牌的時尚魅力,更讓“鋼圈內衣”的概念深入人心,黛安芬也因此成為最早將“鋼圈內衣”引入中國的外資品牌之一。
2008年8月,黛安芬正式進軍中國大陸零售市場,并同步啟動“觸動靈感設計大賽”,瞄準中高端內衣賽道。在其巔峰時期,黛安芬的門店遍布全國核心商圈,憑借精致工藝和出色的塑形功能,成為眾多女性購買“第一套品牌內衣”的首選。尤其是其鋼圈內衣系列,因支撐性強、版型經典,長期在中高端市場占據一席之地。
然而,近年來中國內衣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健康理念的普及和消費觀念的升級,消費者對內衣的需求從“塑形”逐漸轉向“舒適”。歐睿咨詢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無鋼圈內衣市場占比已達68%,較2018年大幅增長42個百分點。而黛安芬的核心產品線長期聚焦鋼圈內衣,盡管后續推出了舒適系列,但市場認知已固化,未能及時搶占無鋼圈賽道的先機。與此同時,ubras、內外(NEIWAI)等本土品牌以“無鋼圈、零束縛”為賣點,通過線上渠道迅速崛起。ubras僅用5年時間就實現年銷售額突破20億元,成為舒適內衣賽道的領軍品牌。
中國內衣市場規模持續擴大。中紡聯數據顯示,2024年市場規模達2237億元,同比增長8.3%,但市場份額正逐漸向本土品牌集中。愛慕、曼妮芬等老牌本土企業憑借全渠道布局和性價比優勢,占據中高端市場近30%的份額;新興品牌則通過國潮設計、場景化產品(如運動內衣、睡眠內衣)精準滿足年輕消費者的需求,線上銷售占比超過70%。相比之下,黛安芬等外資品牌在渠道適配(線上布局緩慢)、價格定位(單價普遍在200 - 500元,高于本土品牌均價30%)、本土化設計(版型未能完全適配中國女性體型)等方面均顯滯后,市場份額從2015年的5.2%萎縮至2024年的不足1%。
從推動鋼圈內衣在國內普及,到成為一代人的青春記憶,黛安芬的中國之旅見證了外資品牌在華發展的輝煌與轉型的艱難。其退出并非孤立事件,近年來,多個國際內衣品牌因未能適應中國市場的消費迭代和競爭格局,紛紛選擇收縮或退出。對于消費者而言,黛安芬的撤柜或許意味著一個時代的落幕,但本土品牌的崛起和市場的多元化,正為消費者帶來更多元化的選擇。隨著環保、舒適、個性化成為內衣消費的核心關鍵詞,中國內衣市場的競爭將更加聚焦于產品創新與用戶體驗,行業的洗牌仍在繼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