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企業全球化進程加速,從單純的產品出口邁向技術、品牌與資本的全方位輸出。這一轉變背后,中資投行正以專業能力與跨境資源網絡,成為企業“出海”的關鍵助力。以賽力斯斥資115億元收購華為技術資產為例,這場百億級并購不僅標志著中國制造業升級的新方向,更凸顯了中資投行在全球化布局中的核心角色。
中金公司與銀河證券的協同合作,為賽力斯并購案提供了“內外雙線”支持。銀河證券憑借對東南亞市場的深度理解,精準把控并購風險,確保資金高效配置;中金公司則依托全球網絡,推動賽力斯實現A+H股上市,構建起覆蓋中國與海外的資本通道。這種“并購+上市”的組合策略,不僅幫助企業快速獲取技術資產,更通過資本市場的雙重背書,為其全球化品牌建設奠定基礎。
中資投行的海外布局早已悄然展開。銀河證券通過收購與本地化運營,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建立穩固根基;國泰海通深耕印尼及東南亞市場,形成三角布局;華泰證券則在新加坡斬獲IPO保薦資質,完善跨境金融服務鏈。這些機構通過整合資源、優化資金流動,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從市場準入到資本運作的全鏈條支持。以康哲藥業新加坡上市為例,銀河證券的本地團隊憑借對監管規則的熟悉,助力企業順利完成資本市場的“軟著陸”。
中國企業的出海邏輯已發生根本性轉變。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興產業成為主力軍,出口額持續攀升。比亞迪在英國市場超越特斯拉,正是技術輸出與品牌深耕的典型案例。企業不再滿足于“賣產品”,而是通過海外建廠、研發中心布局等方式,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這一過程中,中資投行的作用愈發關鍵——他們既理解中國制造業的轉型需求,又能將海外規則與中國邏輯無縫銜接,避免企業因“水土不服”而折戟。
數據印證了中資投行的崛起。2025年,中金公司在港股承銷市場份額躍居首位,與另外三家中資機構共同打破外資壟斷格局;銀河證券在債券市場表現亮眼,為企業復雜融資需求提供定制化解決方案。這些成就的背后,是長期深耕海外市場的積累——從人員派駐到機構并購,從監管溝通到資源整合,中資投行正以“本土化+全球化”的雙輪驅動,重塑全球金融版圖。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中資投行憑借對產業趨勢的敏銳洞察與跨境資源的整合能力,成為企業全球化征程中的“護航者”。從技術并購到資本運作,從市場準入到風險管控,這場由中國制造發起的全球突圍戰,正因金融力量的注入而更具底氣。在投行的專業陪伴下,中國企業不再單打獨斗,而是以更從容的姿態,在世界舞臺上書寫屬于自己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