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山泉正加速布局食用冰市場,計劃投資2842萬元擴建杭州建德新安江飲品有限公司的食用冰生產線,年產能將達7000噸。該項目擬利用現有閑置車間,引進國內外先進制冰設備,包括一條流水方冰生產線和一條高透冰生產線,主要生產160g冰杯及2kg袋裝高透冰產品。
近年來,冰杯作為夏日水飲新品類迅速崛起,成為年輕消費群體的熱門選擇。據《2025中國都市消費行為白皮書》顯示,冰杯銷量連續兩年保持300%以上的高速增長。首創證券研報指出,冰杯分為純水冰杯和風味冰杯,通過與酒水或飲料的自由搭配,衍生出“萬物皆可冰杯+”的DIY消費潮流,在社交平臺上引發大量自制飲品分享。
面對這一新興市場,農夫山泉早在2023年便申請了冰杯標貼專利,并于2024年正式推出160g規格冰杯產品,售價3.5元至5元,在便利店渠道率先鋪貨。同年,其年報中首次提及“食用冰打開了冰飲共生新場景”。今年6月,公司進一步推出2kg袋裝高透冰產品,定價22.8元,雖因價格較高引發討論,但仍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該產品主打“融化慢、適合自制”的特點,滿足家庭消費場景需求。
根據項目公示方案,新建生產線將以160g冰杯為主力產品,年產量達5600噸,2kg袋裝產品產量為1400噸。這一布局與農夫山泉的長期戰略密切相關。目前,公司已形成包裝水與飲料雙輪驅動的業務格局,2025年半年報顯示飲料業務占比達62.7%,增速超過包裝水。冰杯的百搭屬性可有效帶動飲料銷售,例如部分渠道推出“飲料+1元換購冰杯”的組合策略,形成協同效應。
在包裝水行業增速放緩的背景下,農夫山泉需要尋找新的增長點。冰杯業務不僅契合其水源優勢——新建生產線水源來自千島湖(新安江水庫),還延續了品牌在細分市場的布局經驗。例如,旗下東方樹葉品牌曾歷經十余年培育,最終實現爆發式增長,印證了公司前瞻性布局的可行性。
冰杯市場的競爭正日益激烈。蒙牛、伊利等乳業巨頭今年相繼入局,推出冰杯產品;蜜雪冰城、古茗等茶飲品牌則以低價策略吸引消費者,前者延續1元冰杯定價,后者推出“一杯冰水”作為引流單品。首創證券研報將市場參與者分為三類:食品飲料頭部企業、專業制冰企業(如冰力達)以及即時零售平臺與線下便利店。
盡管市場潛力巨大,冰杯的利潤空間卻較為有限。據業內人士透露,單杯冰杯的生產與包裝成本約0.6元至0.7元,批發價1元左右,扣除人工和運輸費用后,單杯利潤僅約0.1元。成本主要集中于包裝材料和冷鏈運輸——耐低溫食品級塑料成本比普通PET瓶高50%以上,而全程冷鏈的倉儲運輸費用是常溫運輸的3至4倍。因此,傳統制冰企業依賴規模化效應維持盈利。
大廠入局雖進一步壓縮了利潤空間,但搶奪DIY消費場景的意圖明顯。尼爾森IQ報告顯示,2024年6月,平臺“酒+冰塊”訂單同比增長170%,“飲料+冰塊”訂單上漲142%。對于蒙牛、伊利等企業而言,冰杯可與冰淇淋業務形成互補,利用現有冷鏈和渠道優勢開拓新市場。例如,伊利冰淇淋推出的冰工廠冰杯主打“百搭飲料”概念,蒙牛則通過“冰+”品牌切入賽道。
價格競爭已初現端倪。2022年7月,盒馬160克冰杯售價4.9元,2025年6月已降至2.5元;冰力達公司出廠價從2023年的3元/杯下調至2024年的1.5元/杯,預計未來可能降至1元/杯。行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隨著頭部企業入局,冰杯市場將迎來洗牌,價格分化加劇,超高端與親民產品并存,明年夏天或爆發價格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