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行業正經歷關鍵轉折,曾經由技術突破引發的熱潮,在2025年迎來商業化考驗。隨著智譜等頭部企業啟動IPO進程,行業焦點從模型能力的比拼轉向應用落地的實效。資本市場對大模型企業的評估標準愈發嚴格,尤其在開源與閉源路線之爭中,這種審視尤為明顯。
在行業認知中,開源與商業化常被視為對立面。然而,智譜董事長劉德兵提出反直覺觀點:二者長期來看并不沖突。他解釋稱,短期利益下閉源確實能快速盈利,但從產業長遠發展看,開源是培育生態的基礎。AI化是百年進程,若不開源,多數人無法接觸技術,產業應用便無從談起。開源能降低企業溝通成本,加速合作推進,例如智譜開源后商業收入快速增長,技術進展與應用擴展將進一步推動增長。
針對智譜發布10B級小參數模型GLM-4.1V-Thinking,劉德兵認為,性價比競爭并非新現象,只是當前模型性能提升放緩導致行業分化。他強調,大參數模型仍是技術錨點,通過提升參數和訓練數據,可明確模型性能上限。例如,小模型跑出90分時,需通過萬億參數模型驗證其水平:若萬億模型僅達91-92分,則小模型已足夠;若達98-99分,則需優化小模型向高性能指標靠攏。這種“錨點+優化”的技術路線,能平衡性能與效率。
談及應用落地,劉德兵指出,語言、圖像生成等領域已成熟,但能源、制造等產業深度應用仍需突破。他提出兩個方向:一是模型企業與產業深度結合,通過共創場景逐步融入產業;二是提升模型基礎能力,降低使用門檻,未來普通用戶也能高效應用。對于深度結合的時長預期,他表示,龍頭企業普遍理性,愿通過成熟場景切入,逐步實現AI融入產業基礎設施。
針對C端產品向“超級入口”收縮的趨勢,劉德兵認為,短期看,超級入口能快速擴大影響力;但長期看,模型與產業深度結合的方向更具潛力。盡管前期投入大、進展慢,但一旦做深,可能代表未來方向。他強調,智譜在基礎模型研究與產業應用中平衡投入,技術“摸高”需轉化為商業優勢,避免“空、虛”的研究。
在AGI(通用人工智能)分級中,行業正從L3(自我學習)向L4(自我認知)跨越。劉德兵指出,L3到L4的關鍵是模型能調整自身參數數值,而非僅擴展能力邊界或記憶交互內容。當前模型糾正錯誤僅限于當前場景,參數數值固定導致判斷邏輯不變;若能調整參數數值,模型將永久改變判斷邏輯,實現真正自學習。但這一突破難度極大,可能引發模型崩潰,需平衡局部修正與整體穩定性。
對于行業格局變化,劉德兵認為,初期混亂源于方向不明,隨著發展,企業將找到定位。智譜堅持“讓機器像人一樣思考”的愿景,長期投入基礎模型研究,保持國際前列。針對AI“獨角獸”IPO熱潮,他表示,這標志行業從技術探索期進入規模化商業應用期,資本市場將嚴格檢驗企業的商業模式可持續性、盈利能力與長期價值。
展望2026年,劉德兵預計技術將有突破,應用將更務實廣泛。他特別提到智能體(Agent)應用,當前已實現“0到1”突破,但精準性與效率不足,2026年有望顯著提升。隨著企業更明確AI應用場景與結合方式,更多人將從中獲益,推動產業格局進一步優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