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瞬息萬變的時代,你是否常常感到困惑:明明持續關注新聞動態、努力學習知識,卻依然難以把握經濟形勢的走向?在面臨人生重要抉擇時,是否總因無法看清全局而猶豫不決?甚至會質疑自己:為何學得越多,反而越難以跟上時代的步伐?
事實上,問題的關鍵或許不在于努力程度,而在于缺乏一套能夠洞察世界本質的底層邏輯——這正是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何帆所強調的“大局觀”。在其全新修訂的著作《大局觀:真實世界中的經濟學思維》中,何帆教授直面一個核心問題:掌握大局觀,是否就能成為人生贏家?這本書旨在幫助讀者運用經濟學思維破解現實困境,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成為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用工具。
作為一位不走尋常路的學者,何帆教授的獨特之處在于他始終扎根現實。在撰寫《變量》系列時,他通過“田野調查”的方式走遍中國大地,記錄真實的經濟變遷;而在修訂《大局觀》時,他更是花費半年時間重新梳理過去十年的發展趨勢,將人工智能、企業出海、全球化退潮等新興議題納入書中,使內容更具時代感。
何帆教授的文字通俗易懂,沒有復雜的公式和理論,卻能直擊現實問題的核心。例如,在新版《大局觀》中,他直言“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可能被過度夸大”,同時也坦誠指出“在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下,中國企業出海是背水一戰的生存策略”。通過閱讀他的著作和分享,讀者會深刻感受到:經濟學并非枯燥的理論,而是理解世界的實用工具。
記者梳理了新版《大局觀》的三大核心亮點:
首先,內容更貼近當下現實。與十年前的舊版聚焦“大數據”不同,新版直接回應當前熱點問題,如人工智能的實際影響、全球化退潮后的供應鏈重組、中國企業出海的策略等。這些話題能夠幫助讀者理解“當下正在發生什么”。
其次,閱讀體驗更輕松。全書僅15萬字,卻能講透核心邏輯。作者刪去了經濟增長、金融危機等偏理論性的章節,重新撰寫了“技術創新”“人口變量”等與讀者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何帆教授表示:“在經濟調整期,我不希望大家讀厚書感到壓力,所以盡量寫得生動簡潔,讓讀者花幾小時就能讀完并獲得成就感。”
最后,實用性更強。書中沒有復雜的公式,只有可落地的思考方式。例如,書中探討了“為什么不要做‘最優化者’,而要做‘滿足者’”(幫助讀者擺脫選擇焦慮)、“老齡化不是危機,而是商業機會”(幫助讀者把握未來趨勢)、“全球化起落時,普通人該如何應對”(幫助讀者找準個人定位)等實用話題。
何帆教授在書中寫道:“歷史的進步從來不是直線式的,而是在試錯與妥協中艱難前行。”《大局觀》最打動人的地方,或許在于它不提供標準答案的謙遜態度——它不承諾讓讀者成為經濟學家,卻能幫助他們在信息洪流中站穩腳跟;它不預測未來,卻能讓讀者理解“慢變量”的力量,如人口結構、技術成本、地緣格局等。
對于每一個被時代浪潮裹挾的普通人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于:當我們學會用“海拔3000米”的視角審視生活時,那些曾經讓我們焦慮的“短期波動”會變得清晰可見——貿易摩擦只是樹枝,國際關系才是大樹;股價漲跌只是浪花,技術革命才是洋流。而培養這種“不被眼前瑣事淹沒”的能力,正是我們應對不確定性的最佳武器。
何帆,現任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發展研究院院長、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