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行業,一位年輕的創業者正以開源理念掀起一場技術變革。2004年出生的黃一,2023年剛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就讀大一,便憑借陸空兩棲無人機項目斬獲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一等獎。同年年底,他在宿舍用不到兩個月時間、僅花費2萬元成本,成功研制出雙足機器人AlexBot,并將整套工程代碼、設計文檔在GitHub等平臺全棧開源。這一成果迅速引發關注,GitHub項目收獲超4000顆星,文檔瀏覽量突破20萬次,成為國內開源機器人領域的標桿案例。
2025年3月,剛完成大三學業的黃一提前畢業,在上海創立RoboParty(蘿博派對),專注全開源雙足人形機器人研發。盡管公司成立僅數月,卻已拒絕數百臺機器人的意向訂單,選擇將資源優先投入核心技術研發與開源社區建設。這種“反常規”的決策源于黃一對行業痛點的深刻洞察:傳統人形機器人項目普遍存在硬件閉源、協議封閉、設計非標等問題,導致開發門檻高、成本居高不下,而多數企業急于量產卻忽視底層架構與生態構建。
“開源是破解行業困局的關鍵。”黃一在采訪中表示。通過開放機械結構、電控系統、算法模型等全部技術模塊,RoboParty旨在降低研發門檻,吸引全球開發者參與技術迭代。目前,公司已推出ATOM01與ATOM02-M系列樣機,計劃于2026年第二季度發布ATOM02并開源全部技術棧。這種“先建生態再商業化”的策略,已吸引十余家高校科研機構、機器人創業公司及工業檢測企業復刻其技術方案,形成初步的開發者網絡。
資本市場對這一模式給予高度認可。2025年11月12日,RoboParty宣布完成千萬美元級種子輪融資,由經緯創投與小米戰投聯合領投,L2F光源創業者基金、銀河通用等機構跟投。這筆融資創下國內雙足人形機器人本體領域單輪最大規模紀錄,資金將主要用于核心零部件研發與運動控制技術突破。值得注意的是,融資啟動首周即有上市公司提出數百臺訂單意向,但團隊選擇拒絕,堅持“技術成熟前不盲目擴量”的原則。
行業觀察人士指出,RoboParty的差異化競爭策略體現在三個層面:技術全棧開源、模塊化硬件設計、社區共建生態。與傳統企業封閉開發模式不同,其開源策略允許開發者自由修改代碼、優化設計,甚至基于現有框架開發衍生產品。例如,某高校團隊通過調整AlexBot的關節驅動算法,使其在復雜地形行走穩定性提升30%;另一家創業公司則將其電控系統移植到四足機器人平臺,縮短了60%的研發周期。
支撐這一模式的,是多重技術趨勢的疊加效應。大模型與多模態AI的融合,使機器人具備理解復雜指令、自主規劃任務的能力;模塊化硬件標準化的推進,降低了關鍵部件成本;sim-to-real技術則通過虛擬仿真訓練加速算法落地。據上海機器人訓練中心數據,2025年雙足機器人關鍵部件成本較三年前下降65%,高扭矩執行器、輕量化材料等核心組件已實現國產化替代。
盡管當前雙足機器人仍面臨“能走不能做”的智能瓶頸,但行業已顯現早期智能手機般的變革特征:技術可行性驗證完成、成本進入下降通道、開發者生態初步形成。黃一將RoboParty的定位描述為“下一代計算平臺基礎設施提供商”——通過構建開源技術底座,吸引全球開發者共同完善機器人“大腦”與“身體”,最終推動整個行業從“功能機”向“智能機”躍遷。這種長線布局,或許正為機器人產業開辟出一條不同于傳統硬件銷售的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