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十五五”規劃建議將商業航天明確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國商業航天領域正掀起新一輪投融資熱潮。從火箭研發制造到衛星制造、載荷設備,多個細分賽道的企業紛紛獲得資本青睞,行業整體進入從技術突破向產業化能力構建的關鍵轉型期。
今年四季度以來,天兵科技、無限宇航、星際光遙、鈞天航宇等企業相繼完成融資,藍箭航天、中科宇航、星河動力等頭部企業則啟動上市輔導流程。這些動作背后,是行業對資本市場賦能的強烈期待——通過借力資本,推動商業航天從技術驗證階段邁向規模化、標準化、可持續的產業化新階段。
我國商業航天發展的迫切性源于低軌衛星組網的倒計時壓力。數據顯示,國內已向國際電信聯盟(ITU)申報超3萬顆低軌衛星的軌道與頻譜資源,按照“先占先得”規則,組網進度已進入關鍵窗口期。這一需求直接驅動商業火箭企業從單次發射成功競爭,轉向全產業鏈能力構建,包括研發、制造到發射服務的完整閉環。
“當前行業已從實驗室階段進入‘產業戰場’,規模化、標準化、可持續性成為核心特征。”陸石投資董事長鄧釗指出,面對這一系統工程,僅靠企業自身投入難以支撐,資本市場的介入至關重要。今年6月,證監會將商業航天納入科創板第五套標準上市適用范圍,為尚未盈利的硬科技企業開辟了資本通道,推動行業競爭從單一技術維度轉向技術、制造、商業閉環的綜合較量。
在此背景下,資本市場對商業航天企業的篩選標準發生深刻變化。業內普遍認為,IPO的職能應從“合規守門人”轉向“產業加速器”。“第五套標準不是‘免盈金牌’,資本市場需要篩選出能將技術轉化為產業能力的企業,而非僅展示技術的‘櫥窗公司’。”鄧釗強調,上市審核需綜合考量企業的產業化進度、商業閉環和盈利時間表,只有通過市場檢驗、具備快速商業化潛力的企業,才能引領行業完成從技術成功到產業成功的跨越。
商業航天的核心價值,在于通過產業化能力構建可持續商業模式,而非停留在技術突破層面。多位業內人士指出,衡量企業產業化能力有三大關鍵標尺:
第一,全鏈條技術自主能力。從火箭發動機到整箭集成,企業需實現全鏈路自研,這既是規避“卡脖子”風險的基石,也是通過技術貫通降低成本的根本。例如,頭部企業正通過多地協同布局,加速貫通“研制—制造—發射”全鏈條,推動大運力火箭從“定制化工藝品”向“標準化工業品”轉型。
第二,規模化制造與發射服務能力。商業航天的價值最終需通過穩定、高頻的發射服務實現,而大運力火箭的規模化制造是降低星座組網邊際成本的關鍵。業內分析,單次發射效能的提升能顯著壓縮組網成本,因此企業必須建立工業化制造體系,將發射服務從“偶發性事件”轉化為“常態化供給”。
第三,快速迭代與試錯能力。高技術、高風險的行業特性決定了“一次性完美成功”不現實,企業需在真實發射中快速學習、持續優化,最終實現性能穩定與成本下降。鄧釗呼吁:“行業需要的是在失敗中成長、能穩定復現成功的公司,這依賴于完善的流程體系、數據閉環和人才儲備。”
“上市不是終點,而是新征程的起點。”一位商業航天領域資深人士表示,當前沖擊IPO的頭部企業已在產業化、規模化及國家戰略融入方面展現綜合實力,但終極競爭將是人才、技術、產品與市場全體系貫通能力的較量。當企業體系化能力與資本市場精準賦能形成共振,中國商業航天有望實現從“發射成功”到“產業成功”的質變,真正在全球空間經濟格局中占據主動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