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智源具身智能開放日活動近日在北京中關村拉開帷幕,來自智源研究院、學術界及產業界的40余家頂尖機構、企業代表齊聚一堂,圍繞具身智能模型研發、硬件創新與產業應用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對話。與會專家普遍指出,具身智能技術正以超預期的速度突破邊界,但行業面臨標準化生態缺失、技術落地門檻高等挑戰,亟需構建開放協同的產業環境。
智源研究院院長王仲遠在主題演講中提出,人工智能正經歷從專用機器人向通用具身智能的范式轉變,但現有模型仍存在"場景適配性差、操作精度不足、交互體驗割裂"三大瓶頸。為破解這一難題,智源研究院構建了全棧式技術體系:底層搭建跨本體數據采集平臺與標準化工具鏈,中層研發具身大小腦協同架構及多模態基座模型,頂層建立覆蓋感知、決策、執行全流程的評測基準,形成可復用的公共技術底座。
據技術團隊介紹,該體系已實現三大突破:一是通過異構數據融合技術,將不同形態機器人的操作數據轉化為統一表征;二是開發出自進化學習框架,使模型在開放環境中持續優化;三是建立行業首個具身智能評測矩陣,涵蓋200余項細分指標。目前已有30余家產業鏈企業接入該平臺,在工業巡檢、物流搬運等場景完成初步驗證。
在技術路線爭論環節,分層架構與端到端模型成為討論焦點。多數企業代表認為,當前工程化落地階段,解耦感知、規劃與控制模塊的分層系統更具穩定性優勢,其模塊化設計便于快速迭代。但長期來看,行業需要向通用基座模型演進,這要求建立統一的場景語義編碼、構建閉環數據工廠,并制定跨平臺評測標準。某頭部機器人企業CTO指出:"通用模型不是簡單堆砌數據,而是要實現認知能力的躍遷。"
硬件與模型的協同創新成為另一熱點。某自動駕駛企業負責人表示,力控傳感器精度已提升至0.01牛頓級,但柔性執行器仍制約復雜任務完成度。針對人形機器人形態爭議,多數觀點認為其符合人類認知習慣,但商業化形態將由任務需求決定——能源行業可能優先發展輪式+機械臂構型,而醫療場景則需要更靈巧的仿生結構。某能源集團代表強調:"我們更關注系統在-20℃環境下的穩定性,而非是否具備人類外形。"
場景方代表明確提出四大落地標準:系統連續運行時長需超過2000小時,單次部署成本控制在50萬元以內,安全防護機制達到功能安全ISO 13849標準,且能與現有MES系統無縫對接。某制造企業負責人透露,其與智源合作的產線改造項目,通過聚焦"零件分揀"單一任務,三個月內實現投資回報率轉正,驗證了"單點突破-場景擴展"路徑的可行性。
活動現場,智源研究院宣布將開放最新研發的具身數據集與仿真平臺,包含10萬條多模態操作序列及500個虛擬測試場景。同時啟動"燈塔計劃",與10家領軍企業共建聯合實驗室,重點攻關工業場景下的通用操作模型。技術負責人表示:"我們正在搭建具身智能的'Linux系統',讓任何企業都能基于公共底座開發專屬應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