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豐田宣布其固態電池技術計劃:2027年實現量產,充電10分鐘可行駛1200公里。這一消息再次將固態電池推向行業焦點。而在中國,一家名為清陶能源的企業,早已在這條賽道上深耕多年,成為全球固態電池領域的先鋒力量。
清陶能源的核心團隊源自清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院,由南策文院士領銜。南策文是我國材料領域的權威專家,擔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1978年,15歲的他考入華東化工學院玻璃專業(現華東理工大學),從湖北浠水來到上海,開啟了學術生涯。1985年獲得碩士學位后,他進入武漢工業大學(現武漢理工大學)任教,并在3年后成為湖北省最年輕的副教授。1999年,南策文加入清華大學,帶領團隊在功能陶瓷領域取得突破,成為國家“973”計劃功能陶瓷項目首席科學家。
2003年,馮玉川考入清華大學材料系,成為南策文的學生。當時,南策文的陶瓷研究已延伸至復合固態電解質及電極材料,與固態電池技術產生交集。馮玉川在碩士階段深度參與這些研究,畢業后曾就職于北汽新能源部門。2014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進入快速發展期,但動力電池的關鍵材料和技術仍依賴進口,安全性、成本和技術瓶頸亟待突破。站在產業轉型的節點上,年僅30歲的馮玉川決定創業。他與同門李崢共同創立清陶能源,取“清華陶瓷”之意,并邀請南策文擔任首席科學家。
清陶能源的成立,標志著師生攜手、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公司以固態電池為核心,瞄準其高安全、長續航、低成本的優勢,推動技術轉化。2014年5月,江蘇清陶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在江蘇省淮安市盱眙縣成立,創始團隊包括馮玉川、李崢、南策文和楊帆。2015年,南策文帶領清華技術團隊為清陶揭牌,但此時公司并未直接開發固態電池,而是從鋰電池隔膜切入,推出“鋰離子電池納米陶瓷纖維隔膜”等產品,服務其他電池廠商。
2016年,清陶能源將總部遷至江蘇昆山開發區,成立清陶(昆山)能源發展集團。同年,南策文的另一位學生何泓材加入,擔任副總經理兼研究院院長。清陶的技術路線以電解質為核心,將固態電池分為硫化物、氧化物和聚合物三大方向。硫化物電導率高但熱穩定性差,聚合物成本低但電導率有限,而氧化物則兼顧穩定性和電導率。日韓企業主攻硫化物路線,日本在全固態電池領域的國際專利申請占比達68%,豐田更是擁有全球最多的固態電池專利。清陶則選擇務實路線,采用“迭代造血”策略:第一代電池采用氧化物+聚合物路徑,已搭載于上汽智己L6;第二代電池則結合氧化物、鹵化物和聚合物,進一步優化性能。
2016年落戶昆山時,全球固態鋰電池仍處于實驗室階段。清陶團隊在科技園租房研發,同時推動成果產業化,面臨資金、人才和規模的多重挑戰。馮玉川親自帶隊攻關,突破固態電解質粉體制備等技術難題。2018年,清陶建成國內首條固態鋰電池生產線,設計產能0.1GWh;2020年,產能升級至1GWh,并投產固態動力鋰電池規模化量產線。同年,搭載清陶固態電池的哪吒U純電動汽車樣車下線,成為國內首款可行駛的固態電池樣車。
此后,清陶加速布局:2022年,總投資50億元的10GWh固態鋰電池產業化項目開工,計劃年裝機量達100億瓦時,新增產值100億元;同年,在成都郫都區投資100億元建設動力固態電池儲能產業基地,瞄準儲能細分市場。2024年4月,上汽智己L6發布,搭載清陶開發的133kWh“超快充固態電池”,實現超1000公里續航,10分鐘補能400公里,成為全球首款量產車型。清陶的產品線已覆蓋車用、船用、飛行器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并延伸至固態電池專用材料、創新設備和凹土新材料等領域,形成完整產業鏈。
清陶的崛起離不開資本的支持。2016年,峰瑞資本看中南策文團隊,成為首輪投資者,并在后續輪次持續跟進。2019年,清陶建成固態鋰電池量產產線后,北汽、上汽、廣汽三大車企的CVC部門陸續投資。其中,上汽集團通過“給錢、給人、給資源”的深度合作,成為關鍵推動者。2022年,雙方共建固態電池實驗室,完成第一代固態電池裝車試驗,測試車輛續航達1083公里,創下全球紀錄。2023年,上汽追加投資27億元,成為清陶第一大產業投資人,并成立合資公司上汽清陶,計劃通過“半固態—準固態—全固態”三步走戰略,于2027年實現全固態電池量產裝車。
車企的入局不僅帶來資金,更加速了清陶的研發和應用進程。目前,清陶已構建“新能源材料—固態鋰電池—自動化裝備—鋰電池資源綜合利用—科研成果孵化—產業投資”的完整生態鏈,形成電池、材料、裝備、綜合利用和成果轉化五大業務板塊。其中,華東新材料產業轉化基地由昆山開發區管委會、清華大學材料學院和清陶能源聯合建立,推動技術、裝備和產業的閉環發展。業內普遍認為,未來五年將是固態電池競爭的關鍵期,清陶憑借技術積累和產業生態,有望成為改變格局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