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江門市,一項由中國主導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江門中微子實驗(JUNO)裝置,近日公布了其建成后的首個重大物理成果。該裝置成功測量出描述中微子振蕩的兩個關鍵參數,其精度較以往實驗提升了1.5至1.8倍,標志著探測器關鍵性能指標全面達到或超越了設計預期。
江門中微子實驗由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于2008年提出構想,歷經十余年的精心設計與建設,于今年8月26日正式啟動運行。這一裝置不僅成為國際上首個建成的新一代超大規模、超高精度中微子實驗平臺,更吸引了來自全球17個國家和地區、75個科研機構的700多名研究人員共同參與。
中微子,作為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之一,對于探索宇宙演化歷史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這種被稱為“幽靈粒子”的微小物質,因其幾乎不與任何物質發生反應的特性,使得探測工作異常艱難。測量中微子振蕩,成為目前探測中微子質量最為靈敏的手段。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長、JUNO合作組物理分析負責人溫良劍透露,通過對今年8月26日至11月2日期間收集的有效數據進行深入分析,JUNO合作組成功測量了兩個“太陽中微子振蕩參數”,其精度之高,前所未有。
中國科學院院士、江門中微子實驗項目經理王貽芳對此表示高度評價:“JUNO裝置在短短兩個月內便完成了如此高精度的測量,充分證明了探測器的性能完全符合設計預期。其前所未有的測量精度,將使我們能夠迅速確定中微子質量順序,檢驗三種中微子振蕩的框架,并有望發現超出此框架的新物理現象。”
JUNO機構委員會主席馬科斯·德拉科斯對項目的成功表示由衷的自豪:“看到這一全球科研團隊共同努力所取得的里程碑式成就,我深感榮幸。JUNO的成功,不僅是中國科研實力的體現,更是我們整個國際團隊投入與創造力的結晶。”
江門中微子實驗不僅是一項匯聚了全球智慧的大型基礎科學研究項目,更充分展現了中國在國際合作中秉持的開放、合作、共贏理念。隨著研究的深入,這一裝置有望為人類探索宇宙奧秘、揭示物質本質提供更多關鍵線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