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特高壓領域的龍頭企業保變電氣,近期因一樁交易引發市場關注。這家擁有60年歷史的老牌國企,以1.3億元的價格出售了其印度子公司阿特蘭塔90%的股權。這一價格與其前期投入形成鮮明對比——項目初始注冊資金達2.37億元,后續又追加了數十億元用于生產線建設和人才引進。
財務數據顯示,保變電氣2025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45.02億元,同比增長41.9%;凈利潤1.46億元,同比增幅達72.91%。但深入分析發現,這1.46億元凈利潤中,有5495萬元來自出售印度資產的非經常性收益。若剔除這部分,公司主營業務盈利能力仍顯薄弱。這種"表面回暖"的業績,實質是公司通過資產處置緩解壓力的財務策略。
回溯企業發展歷程,2005年上市后的保變電氣制定了"新能源+輸變電設備"的雙主業戰略。公司斥資26億元成立天威四川硅業,大舉進軍光伏產業。初期確實取得顯著成效:到2010年,其薄膜太陽能電池成本下降40%,轉換效率提升17%,新能源業務營收占比接近30%。但2012年行業寒冬的到來,讓這家新興企業遭遇重創。歐債危機和貿易環境惡化導致光伏產能嚴重過剩,產品價格暴跌。多個子公司陷入停產半停產狀態,新能源業務營收占比驟降至5.9%,公司連續兩年巨額虧損,面臨被"ST"的風險。
2013年,保變電氣被迫剝離新能源業務,回歸輸變電主業。但前期巨額投資已無法收回,直接導致公司資產負債率飆升至97.17%,有息負債率高達67.33%。這個沉重的"包袱",企業背負了十余年。直到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資產負債率才降至87.83%,雖仍處于高位,但已是歷史較低水平。
在行業競爭中,保變電氣能夠屹立不倒,靠的是60年積累的技術底蘊。特高壓技術是遠距離輸電的關鍵突破——當電壓達到1000千伏以上時,輸送損耗可從普通電網的5-7%降至2-3%。我國能快速實現全國電網覆蓋,特高壓技術功不可沒。在這個領域,保變電氣是重要的開拓者。2009年,公司工程師張棟帶領團隊研發出全球首臺240Mvar/1000千伏單柱式特高壓電抗器,重量減輕17%,損耗降低15.6%。為解決西部復雜地形運輸難題,團隊又創新提出"五模塊"解構技術,將大型設備化整為零。2017年,這項技術成功應用于榆橫-濰坊特高壓工程,解決了行業長期痛點。
當前,保變電氣正面臨新的發展機遇。2024年9月,中國兵器裝備與中國電氣裝備進行業務整合,中國電氣裝備成為保變電氣的新任控股股東,持股比例達37.98%。中國電氣裝備是為電力行業"主輔分離"而成立的行業巨頭,旗下擁有中國西電、許繼集團、平高電氣等知名企業。這一變化為保變電氣帶來了顯著的資源優勢。
國家電網2025年工作會議宣布,全年電網投資將首次突破6500億元。這些投資產生的訂單,基本被國電南瑞系和中國電氣系瓜分。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國家電網前20位中標企業中,這兩個派系就占了10席。成為"內部人"后,保變電氣獲得訂單的機會大幅增加。雖然集團內部存在競爭——許繼電氣擅長智能電網,平高電氣專注高壓開關,保變電氣與中國西電在變壓器業務上有所重疊——但集團已明確計劃,將在2029年前"穩妥解決同業競爭問題"。這意味著,保變電氣在保持技術優勢的同時,有望新增一條"資源護城河"。
從新能源領域的挫折到海外擴張的受挫,從債務壓身到艱難去杠桿,保變電氣這條轉型之路走得并不輕松。但憑借六十年的技術積淀和關鍵時刻的戰略抉擇,這家特高壓老將正在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出售印度資產是"斷腕求生",擁抱中國電氣裝備是"借勢發展",而在特高壓新周期中的技術優勢,則是其最大的發展底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