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盛夏,科研人員在深山采集樣本時,意外在腐木下發現了一種奇特景象:成片的白色菌絲如棉絮般鋪展,卻又以緩慢而規律的節奏蠕動,彼此交織成一張錯綜復雜的網。這種動態的“織網”行為,讓人聯想到天文紀錄片中星系的分布——旋臂舒展,星團點綴,仿佛出自同一雙手的繪制。這一發現并非孤例,早在2019年,英國科學家便通過顯微攝像記錄了蜜環菌菌絲的生長模式:它們沿腐木紋理延伸,遇阻則分支,與其他菌絲交叉連接,形成的網絡結構與銀河系、仙女座星系的形態驚人相似。
最初,研究團隊的目標是解析真菌分解木材纖維素的機制,卻意外被這種“宇宙同款”結構吸引。爭議隨之而來:有人認為菌絲網絡的密集程度與養分吸收效率直接相關,每一條菌絲都是高效的“營養通道”;但另一組實驗顯示,部分菌絲在脫離養分源后仍持續延伸,似乎在執行某種“探索”任務。2021年,一項研究指出真菌節點分布符合“無標度網絡”模型,與星系分布規律高度吻合;然而次年,反駁文章稱這一結論源于樣本量不足,擴大觀測范圍后相似性顯著降低。
實驗室的進一步探索帶來了更離奇的發現。研究人員在培養皿中模擬腐木環境,放置帶有蜜環菌孢子的木塊。前三天,菌絲僅緩慢擴散;第四天清晨,培養皿中的菌絲卻突然繞邊織圈,中央形成數條“主干道”,將空間分割為六個小區域,宛如迷你太陽系。為測量生長速度,團隊放置了微型傳感器,結果在第72小時捕捉到異常數據:某段菌絲的生長速度驟增三倍,而周圍環境參數——溫度、濕度、養分濃度——均無變化。更巧合的是,這段加速生長的菌絲正指向實驗室窗戶,而當晚恰逢獅子座流星雨。
這一現象引發了更多猜測。團隊重復實驗三次,前兩次未復現異常,直到第四次選擇雙子座流星雨期間觀測,再次發現類似加速。進一步檢測顯示,菌絲異常生長時,實驗室磁場強度有微弱波動。然而,這一猜想很快被推翻:窗戶玻璃可阻擋大部分電磁輻射,且菌絲中未檢測到能接收電磁信號的物質。
隨著研究深入,問題愈發復雜。不同真菌織出的網絡結構差異顯著:有的如星系般有序,有的卻似亂麻;真菌在自然環境中織網時,是否會與樹木根系等生物網絡形成“生態互聯網”?天文學領域也出現了類似思考:詹姆斯·韋伯望遠鏡拍攝的星云照片中,氣體云間纏繞著細絲狀結構,與真菌網絡形態高度相似。一位天文學家戲稱:“或許宇宙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而我們不過是其中的一根‘菌絲’。”
這種跨學科的聯想并非空穴來風。科學史上,萬有引力統一了蘋果落地與月球運動,進化論揭示了不同物種的共同規律。如今,真菌與星系的相似性或許暗示著某種更基礎的宇宙法則。下一步,研究團隊計劃前往云南原始森林,那里腐木種類豐富,真菌多樣性高,可能隱藏更多線索。同時,他們與天文臺合作,在觀測點架設小型射電望遠鏡,試圖捕捉真菌生長時的宇宙信號。
腐木中的真菌,以渺小之軀織出宏大結構;它們沒有大腦,卻仿佛遵循著某種超越認知的“設計圖”。這種矛盾與奇妙,讓人不禁聯想:深海珊瑚礁是否與星團形成共享規律?人類神經網絡是否與自然網絡存在共同邏輯?答案尚未揭曉,但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歇。正如真菌默默織網,科研人員也在未知中前行,哪怕前路充滿謎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