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配圖
互聯網時代,生病了上網查詢病因、網絡問診,足不出戶就能看病、拿藥,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但同時,網絡問診也遭遇著“成長的煩惱”:醫生資質真假難辨、診療“貨次價高”、醫療信息平臺“變身”為黑醫院營銷拉客的通道……諸多亂象頻發,不僅損害患者利益,也阻礙著“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有序發展。
面對這些問題,辦法當然是有的,但在具體執行中,卻未必能落實到位。就拿醫生資質來說,《互聯網診療管理辦法(試行)》規定,醫師開展互聯網診療活動應當依法取得相應執業資質,具有3年以上獨立臨床工作經驗,并經其執業注冊的醫療機構同意。然而,現實中卻常有網絡醫生資質造假的情況出現,比如,這邊安排了該領域經驗豐富的醫生問診,那邊一查卻發現醫院官網顯示其屬于另一科室。對待這種情況,平臺一句“信息更新不及時”便敷衍了事。
再以網絡處方藥銷售為例。國家衛生健康委此前下發通知,允許醫師在掌握患者病歷資料后,在線開具部分常見病、慢性病處方。有關部門也出臺了網絡售藥的相關管理辦法,比如店鋪主頁不得展示處方藥包裝、標簽信息等。但就筆者體驗來看,規范效果有限——在部分平臺購買處方藥時,根本不需要提供處方和病歷,只需點擊一個“確認”,一分鐘不到就能買藥了。誠然,患者未必會為了買藥亂填信息,但有時病情變化、藥物用量用法等并不是普通用戶能準確判斷的,如果醫生開方開藥只憑病患“自說自話”,那出了事誰來負責?
尋醫問診事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規范線上問診刻不容緩。監管必須“該出手時就出手”,進一步細化平臺主體責任和各級審批機關、執業登記機關的監管責任,堵住漏洞;面對線上問診平臺雜、網絡售藥主體多等難題,要不斷更新技術手段,如利用大數據回溯處方開藥記錄、加大網絡售藥監測力度等,重拳出擊、依法處罰違法行醫行為。有力有效遏制亂象、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新業態持續健康發展,方能更好造福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