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航基金迎來重要人事變動,總經理助理兼權益投資部、研究部總經理韓浩正式升任公司副總經理。這一調整發生在前副總經理鄧海清因個人原因離職之后,其下一站或將加盟中加基金。作為中航基金投研體系的核心人物,韓浩的晉升標志著公司對賽道型基金管理能力的重視。
韓浩的職業生涯始于證券行業,曾任職于民族證券、金元證券和中航證券,擔任過分析師、投資顧問及投資主辦等職務。2016年加入中航基金后,他逐步構建起覆蓋科技、新能源等領域的投資框架。目前管理的4只基金分別聚焦AI算力、低空經濟、固態電池和大飛機等前沿賽道,其中中航機遇領航混合基金規模從去年底的6.81億元激增至今年三季度末的132.31億元,成為公司權益類產品的支柱。
以中航新起航基金為例,其持倉結構隨市場熱點動態調整:2021年四季度至2022年二季度重倉醫療保健板塊,2023年起轉向光伏與儲能領域,2025年一季度則全面換倉至固態電池產業鏈。這種靈活的操作策略使其在細分賽道爆發期獲得顯著超額收益。數據顯示,中航機遇領航混合基金今年前三季度規模增長超18倍,占公司權益類基金總規模的近七成。
中航基金在賽道型產品布局上持續發力,除韓浩管理的4只基金外,還設有覆蓋人形機器人、創新藥、端側芯片、智能駕駛及稀土戰略金屬等領域的5只產品。這種聚焦科技革命與產業升級的投資方向,與當前市場結構性行情形成共振。
今年科技股行情推動下,主動權益基金領域涌現出大量"百億級"管理人。三季報顯示,管理規模超百億元的基金經理達109位,較二季度末新增34人,增幅達51.5%。其中10位基金經理規模增長超100%,永贏基金任桀和德邦基金陸陽分別憑借128.78億元和109.35億元的管理規模躋身前列,兩人旗下產品均重倉AI算力板塊,近一年凈值增長率分別超過200%和100%。
賽道型基金的爆發式增長引發監管關注。基金業協會近期發布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主題投資風格管理指引(征求意見稿)》明確要求,基金管理人需建立投資集中度內部管理制度,防止過度集中于單一細分領域。這一規定直指部分基金通過押注單一行業實現業績突圍的現象。
業內人士指出,部分基金依靠重倉小盤彈性股獲取超額收益,導致產品凈值表現與基準指數偏離度過大。以機器人主題基金為例,個別產品通過配置高波動個股實現業績領先,但與按市值加權的行業指數產生顯著差異。這種投資模式在監管規范下可能面臨調整壓力。
對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極致的賽道投資曾是突圍利器,但新規實施后需重新審視發展路徑。有觀點認為,基金經理的全市場選股能力將成為核心競爭力,單純依賴單一賽道的管理人可能面臨轉型挑戰。如何在合規框架下保持投資銳度,成為行業共同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