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華為創新與知識產權論壇在北京成功舉辦,來自全球的專家、企業代表和學術機構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開放創新與知識產權在推動全球技術協作中的核心作用。此次論壇以“開放驅動創新”為主題,強調在新技術加速融合的背景下,知識產權制度如何成為促進協作創新的關鍵紐帶。
華為公司首席法務官宋柳平在開場演講中指出,知識產權的本質并非排他,而是為了推動創新成果的高效傳播。他強調,“開放驅動創新,合作方能共贏”是華為一貫堅持的理念。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華為全球有效授權專利已超過15萬件,過去十年研發投入累計超過1.2萬億元,2024年研發投入占比達20.8%。這些數字不僅體現了華為的科研實力,也彰顯了其對技術積累與產權保護的重視。
論壇上,華為公布了2024年度“十大發明”,涵蓋算力平臺、鴻蒙架構、折疊屏技術、短距光互聯、新一代存儲、綠色無線接入、輔助駕駛、數學推理加速、萬兆光接入及影像技術等領域。華為副總裁、知識產權部部長樊志勇表示,每一項發明都是開放合作的結果,創新源于人與人、機構與機構之間的共創。
作為華為自研的專利檢索與分析系統,“查思專利”平臺在論壇上宣布升級。新增的AI語義檢索、自動摘要和生成功能,將幫助科研人員更高效地理解復雜專利文本,捕捉技術趨勢。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助理總干事Marco Alemán對華為的貢獻給予高度評價,稱其2024年公開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達6600件,連續多年位居全球首位。
論壇深入探討了開放與保護的平衡藝術。華為通過高比例研發投入、開源項目、標準制定和專利許可,構建了獨特的知識產權體系。在軟件層面,OpenHarmony、openEuler等開源項目已形成龐大生態,覆蓋數億臺設備;在標準層面,華為累計提交數萬份提案,主導多項國際標準;在專利許可層面,2024年收入超過6.3億美元,惠及智能手機、汽車、物聯網等領域。樊志勇強調,華為既是創新者,也是共享者,開放旨在讓權益產生更大社會價值。
與會嘉賓普遍認為,知識產權已從企業的“護城河”轉變為產業協作的“橋頭堡”。華為的經驗表明,通過專利保護、許可回報和研發反哺的正循環,可以實現開放創新與公共利益的有機平衡。香港大學協理副校長鄧希煒指出,華為遵循國際知識產權慣例,促進了價值流動,構建了良性商業生態。
論壇還聚焦人工智能、大模型、量子計算和低碳能源等前沿領域,探討如何在技術快速演進中建立可持續的合作機制。與會者一致認為,開放創新是應對未來挑戰的必由之路,知識產權應成為連接而非分割的橋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