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快餐與咖啡市場正經歷一場資本格局的深刻變革,麥當勞、星巴克、漢堡王等國際連鎖巨頭的中國業務,陸續迎來中資力量的深度介入。從地方資本到頭部基金,從國有企業到大型私募機構,中國資本正以股權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逐步成為這些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新掌舵者”。這一趨勢不僅反映了外資品牌在中國市場戰略的調整,更凸顯了中資在消費服務領域影響力的快速提升。
星巴克中國零售業務的股權結構調整,成為這一變革的典型案例。2024年,星巴克宣布將中國業務最高60%的股權出售給中資基金博裕資本,交易對價達40億美元。盡管星巴克仍保留40%股權并通過授權掌控品牌與知識產權,但此次合作標志著其中國業務從“外資獨營”轉向“中資主導+外資授權”的混合模式。據知情人士透露,未來星巴克門店將加速向三四線城市下沉,本地化運營節奏顯著加快,菜單創新與供應鏈整合也將更貼近中國消費者需求。
漢堡王的中國業務則幾乎完成全面“中資化”。其母公司RBI與CPE源峰成立合資公司后,中資持股比例高達83%,RBI僅保留17%股權,并簽訂長達20年的開發協議。這意味著漢堡王中國的資金投入、門店擴張與日常運營將由本土資本主導,從一線城市到下沉市場的布局將獲得更靈活的決策支持。業內人士分析,這種模式既降低了外資的運營風險,也為中國資本提供了參與全球品牌管理的寶貴機會。
麥當勞中國的資本路徑則更早顯現中資主導特征。2017年,中信集團與凱雷聯合收購麥當勞中國業務多數股權;2024年,中信資本旗下信宸資本進一步從中信股份手中增持相關股份,強化控制權。如今,麥當勞中國已形成“中資運營、外資授權品牌”的成熟模式,門店數量突破6000家,其中約50%位于三四線城市。其供應鏈本土化率超過95%,本土供應商數量較2017年增長近一倍,成為國際品牌“中國化”的標桿案例。
國際品牌為何愿意將核心市場業務交予中資?深度本地化需求是首要因素。瑞幸、庫迪等本土咖啡品牌,以及塔斯汀、華萊士等快餐連鎖,憑借靈活的打法與成本優勢,對國際品牌形成強烈沖擊。外資若想維持增長,必須借助中資的渠道資源與下沉市場經驗。經濟環境變化與運營成本上升,促使外資通過股權出售分攤風險;而中資基金從制造業、地產等領域撤出后,正積極尋找“剛性需求+長期現金流”的優質資產,餐飲連鎖品牌恰好符合這一需求。
中資接管后,國際品牌在中國市場呈現出顯著變化。門店擴張速度大幅提升,僅2024年上半年,星巴克、麥當勞、漢堡王新增門店中,超過60%位于非一線城市;菜單創新更貼近本土口味,例如麥當勞推出辣味漢堡、星巴克上線地方特色飲品,漢堡王則嘗試融合中式烹飪技法;供應鏈整合進一步深化,更多中國供應商進入國際品牌體系,推動本土農業與制造業標準化升級。然而,品牌調性平衡也成為挑戰——外資追求的“全球化體驗”與中資強調的“快速擴張”之間,需要管理層在戰略層面達成共識。
這場變革正在重塑中國快餐市場的競爭格局。外資品牌從“單兵作戰”轉向“外資授權+中資持股+本地運營”的混合模式,既降低了跨國企業的市場風險,也為中國資本提供了參與全球品牌管理的通道。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餐飲連鎖行業并購交易規模同比增長42%,其中中資收購外資品牌案例占比超過30%。從麥當勞到星巴克,從漢堡王到更多潛在標的,中國資本正以獨特方式推動連鎖餐飲行業的版圖重構。
資本流向的深層邏輯,在于中外雙方對中國消費市場的長期信心。盡管短期面臨經濟波動與消費理性化挑戰,但城市化進程、生活方式升級與消費結構轉型,仍為中國快餐市場注入強勁動力。中資接盤并非外資撤退,而是中國市場從“外資主導”向“合資共治”乃至“中資引領”演進的自然結果。這種演變不僅是資本層面的合作,更是全球化深度融合的體現——國際品牌借助中國資本實現本土化深耕,中國資本則通過全球品牌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共同開拓這片全球最具潛力的消費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