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阿里巴巴與螞蟻集團在人工智能領域動作頻頻,引發市場高度關注。先是阿里巴巴旗下面向消費者的AI項目“千問”正式上線,緊接著螞蟻集團推出全新AI產品“靈光”,主打自然語言驅動的小應用生成與全模態內容創作能力。這兩款產品的相繼亮相,被視為阿里系加速布局個人AI應用入口的重要信號。
值得注意的是,螞蟻集團董事長井賢棟與CEO韓歆毅近日被拍到與馬云在園區內交流的畫面。照片中,馬云佩戴工牌、頭戴白色鴨舌帽,三人邊走邊談的場景引發外界諸多猜測。盡管馬云已淡出日常管理,但其每次公開露面仍會觸發關于阿里戰略方向的討論。此次同步曝光的AI產品布局,更讓市場對阿里系的AI戰略框架產生濃厚興趣。
從產品定位來看,“千問”與“靈光”雖同屬消費級AI,但技術路徑與功能側重存在明顯差異。“千問”被定位為“能辦事的智能助手”,其核心戰略是通過接入地圖、外賣、票務、辦公、學習、購物、健康等生活服務場景,構建未來AI生活入口。阿里巴巴透露,該產品正在加速整合旗下生態資源,力求在對話交互基礎上拓展實用功能維度。
相比之下,“靈光”則聚焦于多模態內容生成與輕量化應用開發。其創新點在于首次在移動端實現“30秒自然語言生成可編輯小應用”,支持3D模型、音視頻、動態圖表、交互地圖等全模態輸出。首批上線的“靈光對話”“閃應用”“開眼”三大功能,覆蓋從信息交互到內容創作的完整鏈條,特別強調用戶生成內容的可分享性與跨平臺適配性。
據知情人士透露,阿里系內部已將個人AI應用入口爭奪提升至戰略高度,但并未采用單一產品押注模式。兩款產品雖同屬消費端,卻分別由不同團隊獨立研發,在技術路線與場景覆蓋上形成互補。這種“雙軌并行”策略既避免了內部資源消耗,又能通過差異化競爭覆蓋更廣泛的用戶需求。市場分析認為,這種布局方式或將成為互聯網巨頭布局AI時代的典型范式。
隨著“千問”與“靈光”的相繼落地,阿里系在個人AI領域的競爭態勢逐漸清晰。前者依托阿里巴巴生態體系,試圖打造超級入口;后者憑借技術創新,專注內容生成與應用開發細分市場。這種雙線作戰的模式能否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突圍,仍需觀察產品迭代速度與用戶接受程度。可以預見的是,AI消費端的競爭格局正因頭部企業的深度參與而加速重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