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新華學院東莞校區內,一場別開生面的思政課在《數據科學導論》課堂上展開。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系的熊健教授,以“大數據導論:開啟智能時代的鑰匙與責任”為主題,為學生們帶來了一堂融合專業知識與思政教育的精彩課程。
課程從時代發展的脈絡切入,熊健教授以“從互聯網+到數據+”的轉變為線索,為學生們梳理了近二十年的技術演進。他指出,互聯網的前二十年以“連接”為核心,實現了人與信息、服務的線上互通;而近十年,數據逐漸成為核心生產要素,算法在商業決策、城市治理、疫情防控等領域發揮關鍵作用,推動社會從IT時代邁向DT時代。這一轉變讓學生們深刻意識到,大數據技術不僅是未來發展的核心動力,更蘊含著個人成長與國家進步的無限可能。
在探討“國家戰略與個人坐標”時,熊健教授深入解讀了“數字中國”戰略背景下大數據的重要意義。他強調,國家將大數據視為推動實體經濟融合、助力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戰略資源,并高度重視其發展。結合行業前景,他鼓勵學生們作為大數據專業的學子,要肩負起以數據智識服務國家、賦能社會的時代使命,將個人成長與國家需求緊密結合。
課程中,“技術有溫度,數據有情懷”的思政理念貫穿始終。熊健教授引導學生思考“大數據的價值邊界與責任底線”,并強調:“學技術先要學做人,做數據先要守底線。”他通過具體案例,讓學生們認識到,專業能力決定了人生的“高度”,而思政素養決定了人生的“底色”。只有將“科技向善”的理念融入專業學習,才能成長為“既懂技術又有溫度”的新時代人才。
此次課程不僅讓學生們對大數據時代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更激發了他們“科技報國、數據為民”的崇高理想。通過將大數據技術發展與國家需求、青年使命緊密融合,課程為學生們搭建了“專業學習-思政感悟-使命踐行”的橋梁,引領他們在認知大數據世界的同時,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和責任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