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正式對外發布了一項重要公告,標志著《時間頻率計量名詞術語及定義》國家計量技術規范已獲得批準并對外公布。此次發布的規范中,一個引人注目的變化是“中國標準時間”首次被正式納入計量名詞術語及定義體系。
作為時間頻率計量領域的基礎性指導文件,《時間頻率計量名詞術語及定義》經歷了全面的修訂。修訂后的規范將所有詞條整合為時間和頻率兩大板塊,不僅新增了包括中國標準時間、光纖時間頻率傳遞、芯片原子鐘等在內的28個詞條,還對國際原子時、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相位差、時間抖動、時間同步等85個詞條進行了修訂和完善。這些調整將為時間頻率計量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堅實的支撐。
中國標準時間在此次修訂中得到了明確的定義。它是指由中國主要時間頻率實驗室自主產生與保持的標準時間,其時刻超前協調世界時(UTC)8小時,與人們日常使用的北京時間保持一致。這一標準的確立,彰顯了中國在時間頻率計量領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市場監管總局強調,自主可控的標準時間體系對于保障國家在各個關鍵領域的時間自主性、獨立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在航天、通信、金融、交通等領域,準確可靠的時間標準是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重要保障。因此,加強中國標準時間體系的建設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為了推動中國標準時間體系的廣泛應用和深入發展,市場監管總局表示將加大《時間頻率計量名詞術語及定義》的宣傳和推廣力度。通過普及相關知識,提高社會各界對時間頻率計量工作的認識和重視程度,為中國標準時間體系的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市場監管總局還將積極協調各方資源,推動相關科研機構和企業加強合作與交流,共同推動中國標準時間體系的不斷完善和發展。通過這些努力,中國有望在全球時間頻率計量領域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為國家的長治久安和繁榮發展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