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互聯網上對雷軍和俞敏洪的批評聲浪不斷,這兩位企業家因創始人IP的成功而備受關注,卻也因同樣的原因陷入輿論漩渦。作為各自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們的經歷折射出當下企業家在打造個人品牌時面臨的獨特挑戰。
雷軍與小米的深度綁定堪稱典范。他通過短視頻、直播等形式,將復雜的技術參數轉化為通俗易懂的語言,帶領用戶參觀工廠供應鏈,展現產品背后的匠心。這種接地氣的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企業家的刻板印象,塑造了極具親和力的公眾形象。小米粉絲群體的凝聚力由此形成,為品牌高端化轉型和汽車業務布局提供了強大助力。然而,這種成功模式也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企業發展的每個細節都被置于顯微鏡下審視,任何細微偏差都可能引發輿論風波。
類似的情況同樣出現在俞敏洪身上。教育行業變革期間,他帶領新東方轉型直播電商,創立東方甄選。這種在逆境中求生的企業家精神,配合董宇輝等主播的崛起,創造了商業奇跡。但雙重身份的切換成為新的挑戰:當企業管理邏輯遭遇粉絲情感需求,當商業決策需要平衡多方利益,任何處理不當都可能引發爭議。近期年會事件中,俞敏洪嘗試用情感化方式溝通,卻因角色定位模糊引發新一輪質疑。
這種現象被業界稱為"知名度悖論":創始人IP的影響力與企業成功成正比,但公眾期待值也呈指數級增長。企業家從"挑戰者"變為"領導者"后,社會容忍度發生根本性轉變——曾經的成長型錯誤可能被重新定義為原則性問題。這種轉變實質上是個人品牌成功的另類證明,正如華為、小米、蘋果的粉絲群體間長期存在的爭議,本質是品牌影響力的外化表現。
面對這種困境,專業人士建議企業家在打造IP時應明確邊界。制造業企業創始人尤其需要聚焦專業領域,通過有溫度的專業表達建立品牌背書,而非追求泛娛樂化傳播。內容創作需緊扣業務核心,將熱點話題轉化為業務價值的傳播契機,確保價值觀輸出與品牌調性高度一致。這種策略既能吸引目標受眾,又能自然過濾非目標群體,形成精準的品牌認知。
在視播時代,任何成功IP都難以避免知名度悖論,這恰是品牌影響力的試金石。企業家需要建立心理預期:鮮明的價值觀表達必然伴隨爭議,精準的受眾定位意味著主動放棄部分群體。正如偉大品牌往往伴隨著狂熱的支持者與堅定的批評者,創始人IP的真正價值不在于追求全民認可,而在于與核心用戶建立深度情感連接。這種連接形成的品牌護城河,遠比短期流量更具持久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