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的一次深度訪談中,高通技術公司工程技術高級副總裁莊思民博士,在北京高通辦公室內,詳細闡述了6G技術的最新進展及其與人工智能(AI)和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愿景。莊思民,這位無線通信領域的資深專家,自2000年加入高通以來,已擁有超過100項專利,親歷了從3G到5G的每一次技術飛躍。
莊思民強調,6G絕非5G的簡單升級版,而是專為AI時代設計的“通信革命”。他認為,6G將重新定義終端交互、產業賦能和萬物互聯的形態,引領用戶體驗朝著智能體AI驅動的跨終端體驗轉型。這一轉型意味著,6G的關注點將從單純的速度提升,轉向更廣泛的體驗升級,尤其是如何高效地為幾乎所有類型的終端提供穩定連接。
高通正致力于推動6G在覆蓋范圍和可靠性方面的顯著提升,并開啟跨終端的全新智能體AI體驗。莊思民表示,高通的目標是讓更高效的終端在更優化的網絡中運行,同時推動AI與新型感知技術、射頻技術的融合,以顯著提升系統運行效率。在這個過程中,AI將從輔助工具升級為原生能力,融入通信協議,重構信道狀態信息的交換邏輯,使終端與網絡的交互效率大幅提升。
邊緣側AI將成為6G時代的“價值釋放點”。隨著未來五年移動流量,尤其是邊緣側數據生成量和上行傳輸量的爆發式增長,邊緣側將真正打通“連接與AI”的壁壘,支撐VR/AR、物聯網設備、人形機器人、自動駕駛等場景的實時響應需求。莊思民指出,6G將面向AI時代而設計,將層出不窮的新應用、新的工業用例以及新的邊緣側AI應用場景融入通信系統中。
在3GPP全球標準化體系中,6G的發展路徑已日漸清晰。莊思民介紹,在Release 20研究項目凍結后,3GPP將在Release 21中開啟6G第一版標準化制定工作,確立全球統一的6G技術規范,并為2030年的6G部署奠定基礎。高通主張將一些重要的優化技術納入6G系統,以實現AI原生的6G設計。
從5G-A向6G演進的過程中,莊思民認為需要平衡兩大關鍵:既要確保對現有系統的兼容性,又要實現向未來系統的跨越式發展。他提出,運用更靈活、可擴展的軟硬件架構是突破這一瓶頸的關鍵。在設計6G系統時,將引入高度靈活的硬件,使其不僅能夠運行6G系統,同時也能向前兼容5G。6G設計還需注重成本效益、能效優化以及頻譜資源的高效利用。
莊思民對中國在6G專利和AI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給予了高度評價,并指出中國在全球通信創新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認為,6G全球標準化進程是國際合作的典范,既致力于提升全球互聯互通水平,也面向多樣化的應用場景優化關鍵績效指標。對于全球標準統一與中國本土創新的平衡,莊思民表示,3GPP的機制已為此提供了答案。
莊思民還提到,人形機器人將是6G技術的“絕佳試驗場”和價值的“重要載體”。高通在機器人領域已布局多年,推出了全球首款支持5G和AI的機器人平臺RB5。他認為,聯網的人形機器人是機械工程、電氣工程、計算機科學和AI融合的典范,能夠展現6G系統的高可靠、低時延、大容量和高服務質量等關鍵特性。
莊思民最后強調,6G的目標不是取代5G,而是在5G的基礎上,開啟一個“通信+AI+感知”深度融合的新時代。6G的落地不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產業生態的重構。它將連接手機、XR設備、機器人、汽車,形成萬物智聯的網絡,重塑教育、醫療、制造等領域的通信生態。對于中國在這一進程中的角色,莊思民充滿期待,認為中國的需求將助力6G的場景化設計,中國的技術將推動6G的全球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