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電信廣西恭城分公司的技術團隊深入偏遠地區,成功完成了北斗衛星時鐘系統的升級工作。他們細致入微地調試設備,確保基站時間同步精度得到顯著提升,為網絡的穩定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中國電信在北斗產業的布局正在加速推進,不僅在場景應用上不斷落地,還在融合北斗的創新上邁出了堅實步伐。這一動向,與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密不可分。
近年來,國家對北斗產業化發展給予了高度重視,將其明確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核心,并在“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進行了部署。北京、上海、廣東、湖北等地積極響應,推出了一系列專項規劃和扶持政策,從多個維度為北斗產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的企事業單位數量已接近2萬家,從業人員總數接近百萬人。其中,核心技術企業超過3000家,應用服務企業超過1.5萬家,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在技術創新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北斗應用已經深入到各行各業。
在交通領域,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為智能駕駛和車路協同提供了有力支持,全國超過80%的營運車輛已安裝了北斗終端。在農業領域,北斗導航農機實現了精準播種和施肥,大幅提升了農業生產效率。在應急救援中,北斗終端為災害救援提供了實時定位支持,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北斗與5G、物聯網等技術融合,為多個場景提供了時空基準服務。
中國電信在北斗產業的發展中,積極擁抱技術創新,聚焦農業領域的痛點難點,通過場景化應用落地,為傳統農業帶來了數字化變革。在廣東茂名,中國電信打造的“低空經濟+農業”項目,借助北斗高精度定位技術,實現了無人機物流路徑的精準規劃,解決了山區果農的運輸難題。

在春耕時節,中國電信的網絡維護人員深入田間地頭,對基站和機房進行全面巡檢,確保5G網絡覆蓋穩定。堅實的網絡支撐為智慧農場的北斗農機作業提供了穩定連接,讓農耕數據能夠實時傳輸,設備能夠精準協同。
在江西井岡山,中國電信構建的全流程智慧農業體系展現了科技的力量。通過5G物聯網傳感器和北斗無人機植保系統,實現了農田數據的實時監測和高效作業,提高了水稻產量,降低了農藥化肥使用量,打造了農業數字化轉型的典范。
中國電信還在全國范圍內推動北斗農機營業廳的建設,為農戶提供便捷的業務辦理和產品演示服務。這些營業廳配備了齊全的北斗設備,讓農戶能夠按需選擇適合的科技設備,將現代科技融入耕作流程。
在技術創新方面,中國電信將多技術融合作為突破口,打造了一系列創新產品。其中,天通無人機電子信標產品整合了物聯網、5G、北斗定位等技術,為無人機提供了實時位置跟蹤和應急通信保障。同時,中國電信還打造了北斗+智能時空云,為北斗企業提供了一體化智云服務,大幅擴展了北斗應用市場邊界。
在生態合作方面,中國電信積極構建產業生態共同體,與華為、小米等產業鏈頭部企業合作,共同推動北斗短報文技術在消費電子終端的普及應用。中國電信還在武漢成立了北斗技術創新中心,專注于開發時空信息服務新業態,為產業創新提供技術輸出。
通過技術融合和生態共建,中國電信正將北斗能力與自身云網優勢深度結合,催生出“北斗+低空經濟”“北斗+智慧農業”等多元應用場景。在技術創新的持續驅動下,中國電信正以全產業鏈參與的姿態,推動北斗從行業應用向大眾服務延伸,為北斗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