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格局持續演變的背景下,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再添新動態。俄羅斯與巴西兩大資源型經濟體近期相繼傳出計劃發行人民幣主權債券的消息,引發市場廣泛關注。這一舉措不僅折射出人民幣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提升,更凸顯了新興市場國家在美元體系外探索多元化融資路徑的迫切需求。
據知情人士透露,俄羅斯計劃通過發行規模達4000億盧布(約合350億元人民幣)的主權債券籌集資金,期限設置三年期與七年期兩種選擇。該債券的特殊性在于,其發行基礎源于中俄貿易中積累的人民幣儲備——當前兩國貿易結算中本幣使用比例已突破90%。此舉被視為俄羅斯在特殊經濟環境下優化外匯儲備結構、緩解財政壓力的創新嘗試,目標投資者群體涵蓋國內金融機構、大型企業及個人投資者。
無獨有偶,南美資源大國巴西也在醞釀類似操作。作為全球重要大宗商品出口國,巴西在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中同樣積累了可觀的人民幣頭寸。業內人士分析,巴西此舉旨在通過金融工具創新盤活存量人民幣資產,為國內經濟注入流動性。盡管具體發行規模與時間表尚未公布,但市場普遍預期其債券設計將參考俄羅斯模式,結合本國經濟特點進行適應性調整。
值得注意的是,兩大經濟體的選擇并非孤立事件。近年來,人民幣在國際支付、儲備貨幣等領域的份額穩步上升,特別是在能源、礦產等大宗商品貿易中的使用頻率顯著提高。分析人士指出,資源型國家集中探索人民幣融資工具,既是對現有國際貨幣體系的有效補充,也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新的實踐路徑。這種"用人民幣融人民幣"的閉環模式,或將推動更多新興市場國家加入到去美元化的探索行列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