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科技圈再掀波瀾,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攜62億美元資本重返戰場,宣布成立AI初創公司“普羅米修斯計劃”(Project Prometheus)。這一動作被外界解讀為對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技術路線的直接回應,而馬斯克則公開調侃:“別再抄我作業了。”
與當前主流大語言模型公司不同,普羅米修斯計劃聚焦“物理AI”——通過機器人實驗、傳感器數據等物理過程訓練模型,目標應用場景覆蓋計算機、汽車制造與航空航天領域。公司聯席CEO維克·巴賈吉(Vik Bajaj)透露,團隊已從OpenAI、DeepMind等機構挖角近百名核心研究人員,其中不乏參與AlphaFold、Waymo等標桿項目的科學家。
貝索斯的“太空情結”在此次創業中顯露無遺。巴賈吉的履歷堪稱“硬科技教科書”:他曾在谷歌X實驗室主導無人機快遞項目Wing,參與孵化自動駕駛公司Waymo,2015年聯合創立生命科學機構Verily后,又于2018年創辦AI數據科學孵化器Foresite Labs。這種從互聯網到實體科技的跨界經驗,恰好契合貝索斯長期布局的“太空-AI”生態鏈。
這種技術路線正引發資本狂潮。同期成立的實體AI公司Periodic Labs已獲3億美元融資,計劃在加州建立機器人實驗室,通過大規模物理實驗加速科研進程。英偉達CEO黃仁勛更公開宣稱:“下一波AI革命屬于物理智能。”該公司已布局機器人、自動駕駛與智能空間領域,與特斯拉Optimus機器人形成直接競爭。
馬斯克對實體AI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他計劃2025年底前在特斯拉工廠部署數千臺Optimus機器人,并放言2030年實現年產百萬臺。這些機器人不僅可替代重體力勞動,更將通過“視覺+AI”訓練模式掌握復雜任務,徹底重塑勞動力市場結構。“工作將變成一種選擇,”馬斯克在近期訪談中表示,“就像有人選擇自己種菜而非去超市購買。”
亞馬遜內部文件顯示,實體智能技術已產生實質性影響:供應鏈效率提升25%,醫療領域AI輔助手術使并發癥減少30%、手術時間縮短25%。但行業仍處于早期階段,多數商用產品僅達到“自適應自動化”(Level 2)水平,即能根據環境變化調整任務順序。完全自主AI系統(Level 4)的突破,將成為決定未來十年產業格局的關鍵。
在這場資本與技術的雙重博弈中,貝索斯與馬斯克的競爭已超越個人恩怨,演變為實體智能生態的爭奪戰。當語言模型陷入增長瓶頸,能夠直接干預物理世界的AI技術,正在成為巨頭們押注的“終極賽道”。正如貝索斯在意大利科技周所言:“泡沫終將退去,但留下的贏家將改變人類文明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