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的集團內部迎來新一輪人事調整,引發行業廣泛關注。此次調整涉及多個核心管理崗位,背后折射出美的在戰略轉型與組織迭代上的深度布局。
在智能家居事業群方面,原總裁趙磊不再兼任家用空調事業部總裁一職,由資深老將曹志杰接任。曹志杰在美的內部經驗豐富,此次調任空調事業部總裁,被視為美的在空調業務上求穩的關鍵舉措。空調業務作為美的的核心板塊,其穩定性對集團整體轉型至關重要。只有空調業務穩住陣腳,美的才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推進其他戰略轉型計劃。
與此同時,原美的副總裁柏林被任命為美的國際美洲區域總裁,其在國內的核心管理職務由小天鵝國內營銷總經理王春凱接任。這一調整不僅涉及國際市場的布局,也引發了外界對美的國內渠道改革的猜測。柏林此前在國內市場推動渠道改革,此次職位變動,有觀點認為可能是美的集團渠道改革遇阻的某種信號。
從今年以來美的的一系列動作來看,組織架構調整頻繁。2月份,美的裁撤6個省級分公司,壓縮管理層級,推進DTC(Direct to Consumer)轉型;7月份,整合冰洗廚電業務;8月份,將清潔品類劃轉至洗衣機事業部;9月份,推動市場體系向“專業型”轉型。這些調整表明,美的正加快管理層的代際變化節奏,迎來組織架構轉型的關鍵時期。
美的董事長方洪波在企業接班問題上曾透露,已經有六七個可隨時接班的人選。他本人也表示,不會讓自己拖到認知退化、被人討厭的那一天。此次人事變動中,提拔了75后的曹志杰和90后的宋姚,被外界視為美的加速干部年輕化的重要信號。年輕化的管理層有助于品牌更好地理解年輕消費者的需求,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
在業績方面,美的表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三季報顯示,美的三季度營收1119.33億元,同比增長10.06%;前三季度營收3630.57億元,同比增長13.82%。第三季度歸母凈利潤118.7億元,同比增長8.95%。2025年前三季度,美的、格力、海爾的凈利潤分別為378.83億元、214.61億元、173.7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0.18%、1.71%、13.56%,美的凈利潤增速領先。
美的的利潤增長得益于出海業務和產品多樣化。然而,增長背后也存在隱憂。上半年,美的智能家居業務毛利率出現下滑,為28.52%,同比下滑0.84個百分點。這一方面是由于戰略上犧牲利潤換規模,另一方面則是市場競爭激烈所致。其中,小米是美的未來不可忽視的挑戰者之一。
小米財報數據顯示,2024年小米空調全渠道出貨量達到680萬臺,同比增長超過50%。盧偉冰表示,2025年空調銷量將進入國內前三,計劃2030年沖上國內前二。奧維云網數據顯示,今年7月,小米空調線上市占率已達16.71%,僅次于美的。小米憑借成熟的智能化生態體系和強大的品牌心智,對美的構成了巨大威脅。美的雖然不怕價格戰,但在智能化生態和品牌心智方面,仍需加強。
在國內白電市場,空調品類至關重要。有數據顯示,中國家電市場銷售額的40%來自空調。美的在空調領域采用“規模效應+垂直整合制造體系”的模式,空調壓縮機自供比例超過80%,電機自供比例超過70%,是行業內的“卷王”。然而,在新時代,市場份額的爭奪可能不再僅僅取決于成本和規模,新技術、新生態和新的產品定義將成為關鍵。
目前,美的正在不斷推進Mall店標準化建設,完成2000家門店數字化,搭建企業自營門店體系,加快直營化進程。DTC模式轉型需要提高直營門店的占比,但這不可避免地會壓縮渠道商的利潤,引發傳統渠道生態與公司轉型戰略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推進國內市場渠道改革向深水區發展,是美的接下來需要面對的重要問題。
從美的的高管年齡結構來看,2024年財報顯示,方洪波58歲,其他高管年齡也大多在40歲以上。此次人事變動中年輕干部的提拔,反映出美的對新鮮血液和活力的迫切需求。方洪波治下的美的在過去十年取得了顯著成就,營收從1000億增長到4000億,在家用空調等9個品類中,國內線上線下市場份額均位居行業首位。然而,美的也面臨著一些質疑,如高端品牌錯失、收購庫卡后業績下滑、新興業務毛利率不高等問題。
過去的問題需要革除,未來的變化也需要快速適應。美的需要更年輕、更有沖勁、更愿意承擔風險的管理者,來接替方洪波完成開啟下一個十年的改革。在估值方面,美的赴港上市后,市值雖超過6800億港元,但市盈率在13 - 15倍左右,市凈率約2.7倍,處于相對低位。市場擔心美的的成長性,認為其在經營質量上還有提升空間,智能化業務節奏也有點慢。
智能化對美的的意義不僅在于市場營收的增量,更在于估值邏輯的重構。美的業務布局涉及多個領域,但似乎仍未擺脫家電企業的標簽。要實現估值邏輯的變化,關鍵仍在于家電業務。方洪波曾表示,家電業務已進入存量階段,要穿越周期就必須進行產業升級,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然而,新業務需要“長出來”而非“買出來”,如何在美的生態之上培育出真正的第二支柱業務,是未來管理者需要深思的問題。
從宏觀數據來看,家電市場仍有新的機會。2024年美、中人均GDP分別為8.55萬美元、1.35萬美元,居民人均月用電量美國是中國的5.6倍,而發電量方面,2025年的預測數據顯示中國約是美國的2.2倍。這表明中國人對家電的需求尚未被充分激發,未來隨著新的智能家電不斷涌現,價格進一步下探,新的市場需求有望被激發出來。美的需要把握住這些增長機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