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段展示數百臺優必選Walker S2工業人形機器人整齊列隊行進的視頻在網絡上引發廣泛關注。視頻中,機器人方陣在大型倉庫內同步移動,場面猶如科幻電影,迅速成為全球科技領域的熱門話題。這一場景不僅展現了人形機器人在規模化量產方面的突破,也引發了關于技術真實性的激烈討論。
爭議的起因源于美國機器人企業Figure AI的CEO布雷特·阿德科克對視頻真實性的質疑。他在社交媒體上公開表示,通過分析光線反射特征,發現視頻中后排機器人的反射效果與前排存在顯著差異,懷疑后排部分可能使用了電腦特效。阿德科克強調,真實機器人的頭部反射應與周圍環境光源一致,而視頻中的異常現象引發了他的懷疑。
面對質疑,優必選迅速回應,連續發布兩條實證視頻。第一條視頻中,工作人員在機器人方陣中穿梭,鏡頭全面展示廠房環境,配文“連我都懷疑自己進了科幻片”以幽默方式回應爭議。第二條視頻則采用一鏡到底的拍攝手法,通過穿越機視角完整呈現機器人列隊前進的全過程,以最直接的方式證明視頻內容的真實性。這些回應有效緩解了公眾疑慮,也展現了企業對自身技術的信心。
從產業背景來看,優必選的這次展示并非孤立事件。根據多家媒體報道,2025年初至今,Walker系列人形機器人累計訂單金額已突破8億元,在商業化進程中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在應用場景拓展方面,優必選已與比亞迪、東風柳汽、吉利汽車、一汽-大眾青島分公司、奧迪一汽、北汽新能源、富士康、順豐等多家行業頭部企業建立合作關系,覆蓋新能源汽車、3C制造、智慧物流等關鍵領域。這些合作不僅驗證了技術的實用性,也為規模化量產提供了市場基礎。
相比之下,美國機器人企業在量產交付方面顯得更為謹慎。Figure AI雖然展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演示,但在規模化生產方面僅宣布了未來四年交付10萬臺機器人的目標。這種差異不僅反映了技術路線的不同選擇,也凸顯了產業化戰略的顯著區別。中國企業在規模化制造、供應鏈管理和批量交付方面的優勢,使其在當前階段更具競爭力。
全球人形機器人行業正經歷從技術突破到量產落地的關鍵轉變。2025年,隨著運動控制、環境感知等核心技術的成熟,市場對機器人量產的期待達到新高度。社交平臺上,用戶評論普遍關注技術何時能真正進入工廠、家庭和商業場景,而非停留在實驗室演示階段。這種從“技術導向”到“應用導向”的轉變,正在推動整個行業加速產業化進程。
中國機器人企業的領先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完善的產業鏈配套。從精密減速器、伺服電機到高性能傳感器和控制系統,中國在核心零部件領域已形成完整鏈條。這種產業鏈優勢不僅降低了制造成本,還加速了從設計到量產的過程。相比之下,歐美企業仍高度依賴全球供應鏈,在當前貿易環境下增加了量產的不確定性。
值得注意的是,Figure AI的CEO布雷特·阿德科克曾公開表示,中國工程團隊在低成本、高效率方面的優勢使其成為全球機器人技術的主要競爭者之一。這場關于視頻真實性的爭議,本質上是全球人形機器人領域競爭加劇的縮影。隨著行業從“技術比拼”邁入“量產競速”階段,中國企業的產業鏈優勢將成為關鍵競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