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集團(01810)近日在資本市場與業績表現形成鮮明反差。11月19日早盤,其股價跌破40港元關口,較今年6月創下的61.45港元高點累計跌幅超過30%,市值隨之大幅縮水。這一走勢與前一日公布的季度財報形成強烈對比——2025年第三季度,小米實現營收1131.21億元,同比增長22.3%,連續四個季度營收突破千億元;經調整凈利潤達113億元,同比增長80.9%,創歷史新高。
智能電動汽車與AI創新業務成為本季度最大亮點。該板塊收入達290億元,同比增長超199%,其中智能電動汽車收入283億元,其他相關業務收入7億元。更值得關注的是,該業務分部首次實現單季度經營收益轉正,盈利7億元。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前三季度小米汽車累計交付量已突破26萬輛,第三季度單季交付10.88萬輛,創歷史新高。集團總裁盧偉冰在業績電話會上透露,小米汽車有望在本周提前完成全年35萬輛的交付目標。
傳統手機業務仍保持穩健增長。第三季度智能手機業務貢獻收入460億元,全球出貨量達4330萬臺,同比增長0.5%,實現連續九個季度同比增長。研發投入方面,小米三季度投入91億元,同比增長52.1%,全年預計投入超300億元,研發團隊規模擴大至24871人。集團董事長雷軍在社交媒體特別強調了這一數據,顯示小米對技術創新的持續重視。
盡管財報數據亮眼,資本市場卻給出相反反應。市場分析認為,股價下跌主要受四大因素影響:其一,核心手機業務增速放緩,基本盤增長乏力引發投資者擔憂;其二,汽車業務雖實現盈利,但市場對其長期盈利穩定性仍存疑慮;其三,摩根大通等國際機構近期下調小米目標價,引發做空資金涌入;其四,恒生科技指數持續走弱導致科技板塊整體承壓,作為成分股的小米難以避免資金撤離的影響。這些因素疊加,導致小米股價與業績表現出現短期背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