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近日發布了其2025年第一季度的財務報告,結果顯示公司在營收和利潤層面均超越了華爾街的預期,但后續的動態卻給市場帶來了寒意。據報告顯示,英特爾在非通用會計準則(Non-GAAP)下的營收達到了126.67億美元,比市場預期的123.2億美元高出不少,非GAAP毛利率也攀升至39.2%,遠超過公司之前36%的指引。每股收益(EPS)更是達到了0.13美元,遠超市場預期的0.01美元。
這一季度的亮麗表現部分歸因于年初美國加征進口關稅的預期,這一預期促使渠道和消費者提前下單備貨,從而帶動了英特爾的業績增長。然而,分析師們對英特爾的未來展望卻表示擔憂。Bernstein的分析師Stacy Rasgon指出,這種搶跑式的采購行為可能會導致下半年出現渠道清庫存的情況,從而進一步加劇需求的疲軟。
Stacy Rasgon還對英特爾在AI和GPU領域的發展策略提出了批評。他認為,英特爾在AI領域的應對策略并不有效,其Gaudi平臺并未在市場上引起太大反響,而Falcon Shores項目更是被取消,這使得英特爾在AI競賽中繼續處于落后位置。
更令投資者感到不安的是,英特爾對2025年第二季度的業績展望遠低于市場預期。公司預計第二季度的營收僅為118億美元(區間中值),遠低于分析師預估的128億美元,EPS預期也僅為0.06美元,顯示出公司業務的增速放緩。
面對這一系列挑戰,英特爾也開始著手進行成本控制。雖然市場曾傳言英特爾將裁員20%(約2.1萬人),但在第一季度財報發布時,公司并未采取實際行動。然而,隨后英特爾CEO陳立武在內部信中確認,公司將在第二季度啟動裁員計劃,旨在“剝離冗余組織層級,簡化管理結構”,重塑以工程為核心的企業文化。他透露,公司內部許多團隊層級多達8層,導致效率低下,因此未來將減少會議頻率和參與人數,并要求員工自9月1日起每周到崗4天。
這一系列舉措顯示了英特爾在面對市場挑戰時的決心和行動力,但能否有效扭轉局勢,還需時間驗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