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華爾街日報的相關報道,蘋果公司正調整其全球供應鏈策略,以應對美國實施的新關稅政策。為了減輕關稅帶來的成本壓力,蘋果計劃增加從印度組裝工廠向美國的iPhone進口量。
新關稅政策下,印度制造的iPhone運往美國的成本相較于中國大陸制造的產品更為低廉。具體而言,印度面臨的26%關稅相較于中國大陸的54%、越南的46%以及泰國的36%關稅,對蘋果的利潤影響相對較小。鑒于美國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蘋果選擇采取短期應對措施,即增加從印度的進口量,而非對現有供應鏈進行大規模調整。
蘋果CEO蒂姆·庫克過去曾成功為蘋果產品爭取到關稅豁免,但此次努力并未取得顯著成效。因此,蘋果正積極尋求其他策略以應對關稅挑戰。近年來,蘋果已在印度加大生產布局,計劃今年在印度制造2500萬部iPhone,并有望在未來幾年內滿足美國市場約50%的iPhone需求。
關稅政策的變動可能對蘋果iPhone的零部件成本產生重大影響。例如,一部當前成本為580美元的iPhone 16 Pro,在關稅加成后,其成本可能飆升至850美元。為了緩解這一壓力,蘋果可能會向供應商施壓以降低采購成本,或者部分承擔關稅成本。然而,未來蘋果也有可能選擇提高產品售價。
自美國宣布關稅計劃以來,蘋果股價已出現大幅波動,過去三天內跌幅接近20%。這一市場反應凸顯了關稅政策對蘋果等跨國公司財務表現的潛在影響。
盡管美國當局一直鼓勵蘋果等公司將生產線遷回美國,但鑒于先進的制造工藝和技能工人的稀缺性,蘋果更傾向于支付關稅,而非進行大規模的生產線遷移。今年早些時候,蘋果宣布計劃在美國投資5000億美元,主要用于建設需求量較低的Apple智能服務器等產品。
面對關稅挑戰,蘋果正采取多元化策略,包括增加從印度進口、優化采購成本以及在美國進行針對性投資,以確保其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