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器人領域,一位年輕創業者的故事正引發廣泛關注。2004年出生的黃一,2023年以大一學生身份憑借陸空兩棲無人機項目斬獲全國大學生科技競賽一等獎。同年,他在宿舍僅用數十天便打造出成本不足2萬元的雙足機器人AlexBot,并同步在GitHub、知乎等平臺實現全棧開源。這一成果不僅讓他成為國內最年輕的人形機器人開發者,更在開源社區掀起波瀾——GitHub項目累計獲超4000星,文檔瀏覽量突破20萬次。
2025年,黃一在上海創立蘿博派對,專注全開源雙足人形機器人研發。公司成立僅數月便完成千萬美元級種子輪融資,由經緯創投與小米戰投聯合領投,L2F光源創業者基金、銀河通用等機構跟投。這筆融資創下國內雙足人形機器人本體領域單筆最大規模紀錄,資金將主要用于核心零部件與運動控制技術研發。盡管已收到數百臺意向訂單,團隊仍堅持優先構建技術底座與開發者生態,拒絕短期量產壓力。
與傳統機器人企業不同,蘿博派對從創立之初便確立全棧開源戰略。其研發的ATOM01與ATOM02-M系列樣機,將機械結構、電控系統、算法框架及訓練數據全部開放。這種模式在初期面臨盈利挑戰,但黃一認為,通過社區共建可加速技術迭代,未來有望形成平臺級壁壘。"我們不是在造機器人,而是在搭建下一代計算平臺的基礎設施。"他曾在采訪中表示。目前,公司技術方案已被十余家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復刻,用戶覆蓋工業檢測、教育科研等多個領域。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行業趨勢的推動。大模型與多模態AI的融合,讓人形機器人具備理解復雜指令的能力;模塊化硬件與標準協議的普及,降低了開發門檻;sim-to-real技術則通過虛擬訓練縮短現實部署周期。更關鍵的是,供應鏈成熟帶來成本下降——高扭矩執行器、輕量化材料等關鍵部件價格近三年降幅超60%,使雙足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量產成為可能。有行業觀察者指出,當前階段類似于智能手機崛起的2007年,技術可行性、成本曲線與生態建設正形成共振。
雙足機器人始終是機器人領域的技術高峰。其工程難度遠超輪式或四足機器人:每一步行走需實時處理重心偏移、觸地反饋等數百個變量,而智能決策系統則要應對開放環境中的未知任務。傳統方案依賴預設動作庫,在真實場景中常表現出"精準但機械"的局限性。隨著大模型技術滲透,機器人開始具備泛化能力——即使面對未編程任務,也能通過自主學習探索解決方案。這種轉變被黃一視為行業質變的關鍵:"過去是教機器人做事,現在是讓機器人自己學會做事。"
蘿博派對的開源策略正在顯現成效。其GitHub社區已聚集來自全球的開發者,貢獻代碼量突破10萬行。團隊計劃2026年第二季度發布ATOM02正式版,并開源全部技術棧。在硬件層面,公司投入數百萬元研發輕量化關節模組,將單臺機器人成本壓縮至傳統方案的1/3。這種"先建生態后商業化"的路徑,與智能手機行業早期安卓系統的崛起軌跡頗具相似性——通過降低開發門檻吸引參與者,最終形成規模效應。
盡管市場尚未出現爆款產品,但行業已進入爆發前夜。據統計,2025年全球雙足機器人研發投入同比增長120%,中國企業在開源社區的貢獻率超過35%。黃一和他的團隊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入場,既需要技術勇氣,更考驗戰略定力。"我們愿意做那個先挖井的人。"這位21歲的CEO說,"當行業基礎設施完善時,所有參與者都會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