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消費市場見證了兩起備受矚目的外資品牌股權交易。星巴克宣布與博裕投資達成合作,將其中國業務60%的股權轉讓給后者;與此同時,漢堡王中國也宣布,CPE源峰將持有其83%的股權。這一系列動作標志著國際餐飲巨頭在中國市場的戰略調整進入新階段。
自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星巴克和漢堡王分別代表了咖啡與快餐領域的國際化標桿。然而,隨著本土品牌的崛起,這些外資品牌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以咖啡市場為例,瑞幸咖啡憑借“9.9元”策略迅速擴張,市場份額已超過35%,而星巴克的市場份額則從2019年的34%下滑至14%。漢堡王的處境同樣嚴峻,其中國門店數量僅約1250家,遠落后于肯德基的1.2萬家和麥當勞的近8000家。
在此背景下,外資品牌選擇與本土資本合作,試圖通過“外資品牌+中資控股”的模式實現本土化突圍。根據協議,星巴克與博裕投資成立的合資企業將共同運營中國零售業務,博裕持股60%獲得控股權,星巴克保留40%股權并繼續授權品牌使用。漢堡王的交易結構類似,CPE源峰注入3.5億美元初始資金,持有83%股權,并獲得20年獨家開發權。
中關村國睿金融與產業發展研究會會長程鳳朝分析稱,這類并購反映了全球品牌在華進入“本地化運營新階段”。外資母公司面臨全球業務優化、回籠資金的壓力,而中國本土資本則看中這些成熟品牌的認知度和全國網絡,希望通過“二次創業”改善經營、擴大規模。例如,星巴克計劃將門店從8000家擴展至2萬家,漢堡王則目標在2035年達到4000家以上。
收購方的背景也印證了這一戰略的可行性。博裕投資曾主導阿里巴巴股份回購、收購北京SKP超40%股權,并參與蜜雪冰城IPO;CPE源峰則深耕連鎖消費領域,投資了蜜雪集團、愛爾眼科、老鋪黃金等企業,累計投資金額約100億元。程鳳朝指出,這些標的雖階段性業績承壓,但品牌價值高、估值合理,為后續經營改善和擴張留下了空間。
外資品牌本土化并非新鮮事。2017年,麥當勞中國由中信資本收購后更名為“金拱門”,隨后加快特許加盟步伐,門店大量下沉至三四線城市。同時,麥當勞推出早餐粥、豆漿等本土化產品,并聯合故宮、敦煌、《王者榮耀》等IP開展營銷,顯著提升了品牌親和力。這些舉措為其帶來了更穩固的客群基礎。
然而,股權變更并非業績提升的保證。程鳳朝提醒,星巴克和漢堡王的核心問題在于品牌定位。在本土品牌以“質價比”競爭的背景下,星巴克需思考如何放下高端姿態,融入大眾消費;漢堡王則需重新塑造品牌“人設”,增強消費者記憶點。他強調,若產品定位和品牌心智不調整,門店規模擴張可能只是“大而不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