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期臨近,家長們又開始了忙碌的采購準備。然而,不少家長在社交平臺上吐槽,開學前的采購花費高昂,卻常常買到“中看不中用”的產品。一位王女士在寶媽群里分享,自己帶孩子購買學習用品,花費八千多元仍覺得不夠,引發眾多家長共鳴。從線下文具店到線上直播間,各類打著“提升成績”“保護視力”旗號的學習用品層出不窮,家長們抱著“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心態盲目跟風,結果不少物品淪為閑置品,甚至被戲稱為“智商稅”。
在眾多“智商稅”產品中,以“提升學習效率”為賣點的智能硬件首當其沖。例如,標價從幾百到幾千元的“智能錯題本”,宣稱能自動掃描、分類整理錯題并生成解析。然而,一位初二學生的家長反映,實際使用中掃描識別錯誤頻發,尤其是手寫字體和復雜公式;生成的解析過于簡略,不適合初中生理解;整理過程繁瑣耗時,最終孩子還是回歸了傳統錯題本。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智能單詞筆”和“學習平板”等產品上。某品牌智能單詞筆標價599元,實際功能與手機APP免費功能相差無幾;而高價學習平板則常被孩子當作“游戲機”,內置學習軟件反而被閑置。
打著“健康護眼”旗號的學習家具也是“智商稅”的重災區。開學季,市場上“人體工學學習桌”“護眼臺燈”等產品銷售火爆,價格動輒數千甚至上萬元。一位家長花費6000元購買了一套進口學習桌,卻發現孩子無法獨立調節高度,所謂的“護眼涂層”也毫無效果。護眼臺燈市場同樣存在夸大宣傳的問題,部分產品標價上千元,宣稱“無藍光、無頻閃、模擬自然光”,但符合國家標準的普通臺燈百元左右即可滿足需求。眼科醫生指出,孩子近視的主要原因是長時間近距離用眼和不良用慣,與學習桌、臺燈的價格無關。
宣稱“提升成績”的“玄學文具”也備受家長追捧。這類產品往往包裝精美、價格高昂,例如“量子記憶筆記本”“學霸同款鋼筆”等。一位三年級學生的家長為孩子購買了全套“學霸文具”,花費近千元,但孩子使用后表示與普通文具無異,甚至不如以前的好用。教育專家指出,這些文具的核心功能與普通文具并無本質區別,所謂的“提升成績”只是商家的營銷噱頭,部分概念缺乏科學依據,反而可能讓孩子失去重新思考的過程。
過度囤積教輔資料和課外讀物也是常見的“智商稅”現象。許多家長開學前會為孩子購買大量教輔資料和課外讀物,結果大部分資料未被使用,課外讀物也被束之高閣。一位語文老師建議,教輔資料應注重“精”而非“多”,每個學科選擇1-2本權威同步練習和1本錯題集即可;課外讀物應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興趣選擇,避免盲目跟風購買“必讀書目”。有家長分享經驗,根據孩子興趣購買恐龍科普繪本后,孩子每天主動閱讀并分享知識,效果顯著。
面對琳瑯滿目的學習用品,家長該如何理性采購?多位一線教師和資深家長建議,新學期采購應遵循“剛需、實用、高性價比”的原則。學習文具選擇基礎款,如普通木質鉛筆、橫線本或方格本,避免花哨設計;學習家具選擇實用款,如高度可調節的普通書桌和帶靠背的座椅,臺燈選擇符合國標的普通護眼燈即可;智能硬件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避免盲目追求高價產品;教輔資料和課外讀物精準選擇,避免囤積。
家長還可以掌握一些省錢技巧,如錯峰采購、對比價格、利用舊物和批量采購等。更重要的是,家長應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認識到孩子的學習成績取決于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濃厚的學習興趣,而非昂貴的學習用品。與其花費萬元購買“智商稅”產品,不如將精力放在陪伴孩子制定學習計劃、培養良好習慣上,或用省下的錢帶孩子拓寬視野、培養閱讀興趣。這些“無形投資”遠比閑置的昂貴用品更能讓孩子受益終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