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上市公司相繼披露使用閑置資金進行理財的最新計劃,引發市場關注。其中,中文天地出版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文傳媒”)宣布,2026年擬繼續動用最高95億元自有閑置資金購買理財產品,子公司北京智明星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額度不超過18億元。根據公告,其投資范圍包括銀行理財、專戶理財、資管計劃、國債逆回購及收益憑證等,延續了該公司近年來理財規模持續擴張的趨勢——從2024年的70億元、2025年的90億元,到2026年進一步增至95億元,形成“三連增”態勢。公司表示,此舉旨在提升資金使用效率,在確保流動性與安全性的前提下增加收益。
與此同時,浙江錦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錦華新材”)也通過臨時股東會審議,計劃使用不超過5.3億元的暫時閑置募集資金(含超募資金)進行現金管理,投資標的限定為保本型產品,如結構性存款、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等。盡管部分公司理財規劃規模較大,但市場整體呈現收縮態勢。據統計,2025年初至今,上市公司理財認購總金額為8956.42億元,較2024年同期的10711.08億元下降16.38%,顯示出市場熱度有所降溫。
在規模收縮的背景下,上市公司理財市場結構正發生顯著分化。傳統理財產品如結構性存款和投資公司理財(主要為保險資管產品)規模大幅下滑,同比降幅分別達21.65%和41.38%。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基金專戶和證券公司理財規模逆勢增長。其中,基金專戶規模從19.37億元躍升至34.83億元,增幅高達79.81%;證券公司理財規模則從588.73億元增至629.50億元,增幅為6.93%。這種變化反映出上市公司在資產配置策略上的調整,尤其是對權益類及衍生品資產的興趣顯著提升。
業內人士指出,理財市場已進入“產品轉型提速期”與“配置結構優化期”。基金專戶等品類的快速增長,反映出理財機構正積極增加混合類產品供給。隨著理財子公司持續優化產品布局,預計2026年混合類產品占比將顯著回升,進一步推動市場結構向多元化方向發展。這一趨勢不僅體現了上市公司對收益與風險平衡的追求,也預示著理財市場正從單一固收類產品向更復雜的資產配置模式轉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