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雙11”購物節,與往年相比顯得格外安靜。社交媒體上,往年鋪天蓋地的曬單、拼單和“剁手”宣言幾乎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一種低調的消費氛圍。然而,數據卻揭示了另一番景象——根據中國電商大數據服務機構“星圖數據”的初步統計,今年“雙11”期間,全網銷售額達到了1.619萬億元,較去年增長了12.4%。這一數字不僅刷新了紀錄,也引發了人們對消費行為和平臺策略的深入思考。
曾經,“雙11”是一場全民參與的購物狂歡。消費者們熬夜守候零點,爭分奪秒地搶購商品,計算滿減優惠,分享拼單鏈接。然而,如今的消費者變得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跟風。一項由《中國青年報》發起的調查顯示,超過六成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的“雙11”活動“麻煩”或“無趣”,主要原因在于規則復雜、優惠套路多,購物體驗更像是一場考試而非享受。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按需購買”,而非被節日氛圍所驅動。
這種理性的消費態度并不意味著消費力的下降,而是消費決策方式的轉變。后疫情時代,全球消費者普遍向“價值導向型”靠攏,中國消費者也不例外。他們不再輕易被“全場五折”的促銷口號打動,而是更加注重商品的長期價值和使用體驗。例如,“300元以下無真羽絨服”等話題的討論,反映了消費者對商品性價比的更高要求。
盡管消費者表現得更加冷靜,電商平臺的銷售額卻持續攀升。這背后的秘密在于,平臺不再依賴節日的短暫刺激,而是通過技術和策略的深度布局來實現增長。AI推薦系統已經成為主流,它能夠根據用戶的瀏覽和購買歷史,精準推送可能感興趣的商品。AR試穿、智能家電自動識別需求等功能,進一步簡化了購物流程,使“購物”從主動行為轉變為“順手下單”。
“雙11”的促銷周期也發生了顯著變化。今年的活動從10月初便拉開帷幕,持續至11月中旬,整個促銷期被拉長至一個月。同時,活動不再局限于單一電商平臺,而是與線下商場、短視頻平臺全面融合。萬達、銀泰等線下零售巨頭,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都成為了電商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播帶貨也從“新鮮事”轉變為日常消費場景,進一步推動了銷售額的增長。
這種線上線下融合的新消費模式,正在重塑中國的零售格局。直播電商在網絡零售中的比重持續上升,成為拉動消費的重要力量。平臺通過技術滲透、內容推送和渠道整合,將“雙11”轉化為“常態化運營”的一部分。消費者或許沒有意識到,自己在日常瀏覽和點擊中,已經為平臺的銷售額增長貢獻了力量。
從數據上看,“雙11”并未走向沒落,反而展現出更強的生命力。2023年銷售額為1.13萬億元,2024年增至1.44萬億元,今年更是突破1.619萬億元。這一增長軌跡表明,“雙11”正在從一場節日狂歡,轉變為一個由算法、數據和供應鏈協同驅動的商業系統。消費者對“值不值”的冷靜判斷,與平臺對“怎么賣”的深度布局,共同構成了這一變革的核心動力。
然而,這種變革也帶來了新的挑戰。一方面,平臺銷售額連創新高;另一方面,消費者卻感到參與感下降。供應鏈的轉型升級,使得一些傳統商家面臨被淘汰的風險。“雙11”變得更強大,但也更“冷清”。這種割裂感,反映了中國消費市場從“野蠻增長”向“理性發展”轉型的關鍵階段。節日的喧囂逐漸褪去,商業效率卻在不斷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