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費級市場上,AMD憑借出色的性價比和圖形處理能力,贏得了大量用戶的青睞。然而,當目光轉向工業平板電腦領域時,情況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個領域內,絕大多數制造商在選擇主板時,更傾向于Intel,甚至寧愿選擇國內生產的平臺,也不愿考慮AMD。
這一偏好的背后,隱藏著工業主板生態適配的復雜性。與家用PC不同,工業設備的主板設計有著嚴格的要求,包括IO布局、電源結構以及尺寸規格等,這些都不能輕易更改。AMD的芯片組對于主板制造商來說,調整起來相對困難,需要耗費大量時間進行板卡修改。一些標準接口還需要進行二次開發支持,穩定性測試周期也相對較長。例如,某工控項目在評估階段曾嘗試使用AMD平臺,但在接口調試過程中遇到了反復出現的兼容性問題,最終不得不放棄。
除了適配難度,工業應用還更看重長期供貨的穩定性。工控產品的生命周期通常較長,一款機器銷售三到五年是常態,后續的維護和替換都需要穩定的芯片供應。Intel在嵌入式領域的支持周期普遍超過七年,而AMD的同類產品型號更新較為頻繁,停產節奏難以預測。一旦某個型號停產,整套主板方案都需要重新設計,這對于量產設備來說風險極高。因此,在選擇平臺時,工業平板電腦制造商更傾向于選擇那些能夠提供長期穩定供貨的平臺。
驅動支持和系統兼容性也是工業平板電腦制造商考慮的重要因素。在許多工業場景中,設備仍然運行著定制化的Windows系統或老版本的Linux。在這種情況下,AMD平臺的驅動兼容性就顯得相對被動。觸摸驅動、串口通訊、低功耗控制等模塊在某些系統版本下可能無法穩定運行。一旦出現問題,排查成本將非常高昂。相比之下,Intel提供的嵌入式支持包更為成熟,配套文檔清晰明了,調試過程中遇到的“坑”也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