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領域的一次重大轉折點上,備受矚目的Manus終于向公眾敞開了大門。這個曾以高價邀請碼引發市場熱議的產品,如今免費開放注冊,迅速點燃了業界的熱情。
5月12日晚,Manus的一則簡短公告如同石子投入湖面,激起了層層漣漪。公告宣布,即刻起,Manus向所有人開放注冊,無需等待,且新用戶將一次性獲得1000積分獎勵,每日還可免費獲取300積分,相當于一次使用機會。這一消息迅速在網絡上發酵,相關話題熱度飆升。
回顧過去,Manus的歷程充滿了爭議與期待。從一夜爆火到陷入“饑餓營銷”的質疑,再到如今的全面開放,它的每一步都牽動著業界的神經。而此次開放注冊,無疑為眾多渴望體驗Manus的用戶提供了難得的機會。
與國內其他AI搜索產品如DeepSeek、Kimi、元寶等的完全免費開放不同,Manus的使用需要消耗積分。任務的復雜程度直接決定了積分的消耗量,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用戶的使用次數。然而,即便如此,用戶對Manus的期待值依然高漲。
在Manus推出前夕,其創始人之一張濤曾豪言:“我們定義了一個新賽道。”那么,這個新賽道究竟有多新?從技術層面來看,或許難以斷言,但至少它初步回答了一個備受討論的問題——AI Agent產品的形態應該是怎樣的?
為了親身體驗Manus的實力,筆者向它提出了一個關于信息整合的問題:詳細講解赤壁之戰,以報告形式描述戰斗經過,并結合地圖與地形可視化說明。Manus的表現令人眼前一亮。它首先創建了一個工作流,將任務細分,并在整理資料時直接打開了維基百科和百度百科進行信息溯源。
隨后,筆者又向Manus提出了一個更具主觀性的問題:用關鍵詞概括Manus的優勢,并回應“套殼”爭議,定義通用AI智能體以及理解現階段AI應用落地的著重點。這次,Manus更加智能。它沒有急于分析,而是先反問筆者的具體需求和關注點,并給出了一些引導思考的關鍵詞。緊接著,它開始具體工作,并生成了包括完整報告、參考資料和中間分析文檔在內的10個附件。
盡管Manus的整體表現令人滿意,但其處理速度卻略顯緩慢。上述兩個任務都花費了超過10分鐘的時間,且積分消耗也較大。在引導筆者進行網頁部署時,更是耗時長達25分鐘。然而,部署結果卻令人失望。網頁框架簡陋,缺乏UI設計,整體視覺效果不佳。
盡管如此,Manus的出現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它至少為市場指明了一個前進方向。從工作流中可以看出,Manus的工作模式相當于在云端設置了一個“虛擬機”,自主上網,跨平臺、跨網頁調用API完成任務。這種將復雜任務拆解為多個子任務,并動態調用不同Agent或工具來執行的方式,使得Manus對用戶指令的適應性更強。
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市場競爭也愈發激烈。國內AI團隊在模型訓練和產品創新等方面表現出色,使得先發優勢變得難以維持。然而,Manus的出現卻為市場帶來了新的啟示。它展示了現階段一個真正的AI Agent應該具備的能力:通用性、解構性以及任務規劃和執行框架的完善。
正如Manus團隊所強調的,模型商品化是未來AI應用層的發展方向。對于AI應用類產品來說,是否“套殼”并不重要,關鍵在于如何更好地調用多個智能體,完成用戶的具體任務。模型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讓用戶順暢地將AI技術應用到自己的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