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集團近期于北京舉辦了“2025 共建文明直播”交流會,此次會議匯聚了行業專家、主播代表、直播機構及抖音內部的治理團隊,共同探討直播行業的生態治理進展、現存挑戰及長期策略。
會上,抖音直播宣布了對治理措施的進一步細化,尤其加大了對誘導消費類違規主播的經濟管理力度。具體措施包括凍結違規直播場次的資金、實施提現考核、延遲結算等,旨在保障主播與用戶雙方的消費體驗,促進一個健康、合規的直播環境。據統計,2025年第一季度,平臺上主播誘導打賞的違規行為減少了25%。
隨著直播行業的迅速發展,內容多樣化與生態繁榮的同時,部分主播通過違規手段獲取打賞的現象也逐漸顯現。抖音直播消費治理負責人明確表示,平臺對誘導打賞行為持零容忍態度,除了采取警告、中斷直播、短期及無限期封禁直播權限等梯度處罰措施外,還將從經濟層面入手,對違規直播間實施收入凍結、限制提現周期、禁止提現等處罰。
該負責人強調,結合“流量+經濟”雙重管理手段,能更有效地促使主播遵守規則,進而改善整個直播生態。數據表明,第一季度直播間違規數量顯著減少,誘導打賞違規下降了25%,用戶對誘導打賞的舉報率也大幅降低了72%。
會上分享了一個具體案例:一名女主播聲稱自己單身離異,開播尋找伴侶,并暗示通過刷禮物可獲得私人微信,進一步促進情感交流。平臺發現后迅速中斷直播,凍結違規場次收入15天,但該主播并未改正,最終被平臺永久封禁直播和連麥權限。第一季度,平臺已永久封禁了1091個利用情感誘導用戶打賞的賬號。
盡管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抖音直播也坦誠地提出了治理過程中遇到的難點,尤其是在脫離平臺環境的場景下,核實誘導行為存在現實困難。會上,專家學者圍繞如何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社會各界如何共同參與維護健康直播生態等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博士生導師吳沈括指出,主播已成為國家認可的職業類型,而非單純的娛樂群體,因此治理應充分考慮主播的合法權益和正當訴求。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張錚認為,打賞是對主播勞動的認可,不應被污名化,管控應尊重市場規律。中國政法大學比較法學研究院教授劉文杰也表示,在監管打賞行為時,應發揮平臺的積極性,平衡各方利益,遵循市場經濟原則。
抖音直播負責人表示,盡管平臺已設置了細致的梯度處罰措施,但仍難以全面覆蓋所有違規行為,尤其是在線上隱晦溝通、轉至其他社交媒體或線下見面等情況下,平臺難以識別和處置。劉文杰教授指出,情感誘導打賞不符合平臺利益,且大量交易在線下進行,平臺沒有動機縱容,也不應過分泛化其責任。
最后,抖音直播負責人承諾,平臺將持續聽取各方意見,不斷完善主播管理細則,定期與主播、公會、專家等溝通,共同推動行業發展,營造健康的直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