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近日宣布,位于甘肅民勤的2兆瓦釷基熔鹽實驗堆已成功實現釷到鈾的核燃料轉換,這一突破標志著中國在第四代核能技術領域邁出關鍵一步。該成果不僅打破了國際能源格局的固有平衡,更被視為中國在能源安全、技術自主與全球規則制定權爭奪中的戰略級進展。
釷作為核燃料的戰略價值源于其三大核心優勢:資源豐度、安全特性與工業適配性。中國釷儲量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內蒙古包頭稀土礦廢料中釷含量高達6%,稀土提純技術的領先地位為釷資源開發提供了天然配套。相較于依賴進口的鈾資源,釷的本土化供應徹底解決了能源安全的"卡脖子"問題。更關鍵的是,釷基熔鹽反應堆采用熔鹽自然循環冷卻系統,在極端工況下燃料會自動流入安全罐終止鏈式反應,從根本上避免了福島式核泄漏風險。
技術突破的背后是長達十年的材料攻堅戰。針對熔鹽強腐蝕性這一世界性難題,科研團隊通過上萬次實驗研發出專用鎳基合金,將管道壽命從美國上世紀實驗中的數月提升至10年以上。這種從材料到反應堆設計的全鏈條創新,使中國成為全球首個掌握釷基熔鹽堆工程化技術的國家,而美國因釷無法用于核武器制造,早在冷戰時期就轉向鈾路線研究。
該技術的模塊化特性正在重塑能源應用場景。2035年規劃中的100兆瓦級發電站將突破傳統核電的地理限制,使沙漠、高原等內陸地區成為能源輸出地。更值得關注的是小型化應用:搭載釷反應堆的遠洋貨輪可實現十年免加注燃料,極地科考站與月球基地的能源獨立成為現實。這種技術擴散效應正在催生新的產業生態,從特種合金制造到反應堆模塊組裝,中國已構建起完整的釷能產業鏈。
國際能源格局的權力轉移已現端倪。當前全球核能體系建立在鈾資源壟斷基礎上,而釷路線的崛起將重構資源分布與產業鏈分工。中國憑借資源儲量、技術成熟度與工業配套能力三重優勢,正在制定新的行業標準。這種轉變不僅體現在能源領域,更將深刻影響制造業成本結構、碳中和進程與國際談判話語權——當中國貨輪以零排放優勢主導全球航運,當內陸省份憑借清潔能源承接高端產業轉移,能源自主帶來的戰略紅利正在轉化為全方位競爭力。
根據規劃,2029年建成的10兆瓦示范堆將驗證商業化可行性,2035年全面鋪開的百兆瓦級電站將使中國電價穩定性、制造業能源成本等關鍵指標獲得質的提升。這項始于實驗室的技術突破,最終可能演變為改變全球產業秩序的革命性力量。正如科研團隊負責人所言:"我們正在書寫的不是某個設備的參數表,而是一個能源時代的開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