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直播帶貨領域出現了一種新的侵權行為——盜播帶貨,這對行業的健康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一位女裝店主在粉絲的提醒下,意外發現自己的直播內容被他人未經授權在其他賬號上盜播,用于商品銷售。這一發現,讓她成為了盜播現象的受害者之一。
盜播帶貨的灰色產業鏈已逐漸成型,不法分子通過盜取直播畫面,再利用技術手段進行模糊化處理或鏡像翻轉,以逃避平臺的審核。這些盜播直播間內,主播通常不與觀眾互動,而是通過評論區自導自演,制造虛假的繁榮景象,誤導消費者。更糟糕的是,這些直播間中充斥著假冒偽劣商品,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對于正規商家而言,盜播行為無疑是對其辛勤經營的巨大打擊。這些商家不僅面臨著知識產權被侵犯的風險,還因盜播者的不正當競爭行為而遭受經濟損失。行業的良性競爭生態因此遭到了嚴重破壞。
從法律角度來看,盜播行為已經構成了對著作權、肖像權等多項民事權利的侵犯。同時,組織盜播產業鏈的相關人員還可能觸犯刑法,面臨更為嚴厲的處罰。盡管平臺已經對盜播、錄播帶貨行為采取了零容忍政策,并出臺了一系列嚴厲的處置措施,但盜播現象仍然屢禁不絕。
盜播者之所以如此猖獗,主要是因為其違法成本相對較低,而被盜播者的維權成本卻非常高昂。盜播者利用AI錄播、鏡像翻轉等先進技術手段規避平臺監測,使得平臺難以察覺其違法行為。同時,盜播者通常擁有多個賬號,一旦一個賬號被封禁,就能迅速轉移陣地,繼續從事盜播活動。而被盜播者若要通過訴訟維權,不僅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收集證據、參與訴訟流程,還可能面臨法院判賠金額有限的問題,導致部分主播在遭遇盜播時無奈放棄維權。
為了有效遏制盜播帶貨這一亂象,專家呼吁平臺、版權方和監管部門等各方應積極作為,協同合作。平臺需要不斷升級技術措施,優化與版權方的合作生態,利用AI實時監測攔截、數字水印與區塊鏈存證等先進技術提升監測能力。同時,平臺還應與版權方共建“正版內容庫”,為版權方提供一鍵維權的便捷服務。監管部門則應加強與平臺的協作,加大對直播平臺的日常巡查力度,快速精準定位盜播行為。監管部門還應建立高效的投訴舉報機制,為版權方和消費者提供便捷的投訴渠道,并通過細化行政處罰適用標準、建立盜播黑名單數據庫等措施,大幅提高盜播者的違法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