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AI領域迎來歷史性時刻——一家成立僅兩年的初創企業Sakana AI,以約4000億日元(約合26.35億美元)的估值刷新日本非上市科技公司紀錄。這家總部位于東京的公司不僅獲得英偉達等國際資本青睞,更憑借"自然啟發智能"的獨特技術路線,在生成式AI賽道走出差異化道路。
公司核心團隊堪稱"AI夢之隊"。聯合創始人Llion Jones作為Transformer架構八位作者之一,其學術背景與產業經驗形成完美互補:這位伯明翰大學碩士曾在Delcam、YouTube和谷歌研究院工作,2015年參與撰寫的《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論文奠定了現代大模型基礎架構。另一位聯合創始人David Ha同樣履歷耀眼,作為前谷歌大腦高級科學家,他主導的圖像生成模型研究曾引領行業風向,今年更入選《時代》雜志AI領域百大影響力人物。
區別于主流技術路線,Sakana AI從生物進化中尋找靈感。公司名稱取自日語"魚"的羅馬音,暗喻其核心算法理念——通過模擬魚類群體協作的簡單規則,構建高效AI系統。"當前模型結構過于僵化,而自然系統具有動態適應性。"Llion Jones在技術白皮書中指出,這種仿生設計可使模型在同等算力下完成更復雜任務,特別適合資源有限的日本市場。
技術突破迅速轉化為研究成果。2024年8月,公司推出的The AI Scientist系統引發學術界震動。該系統可自主完成從提出假設、設計實驗到撰寫論文的全流程,首批生成的十篇論文單篇成本僅15美元。更令人矚目的是,其中一篇關于模型合并的研究啟發了后續學術成果,相關論文已在arXiv平臺公開。今年4月,升級版AI Scientist 2.0生成的論文通過ICLR學術會議評審,標志著AI自主科研進入新階段。
持續的技術創新帶來資本追捧。在最新完成的B輪融資中,公司籌得200億日元,投資方陣容堪稱豪華:除英偉達外,Khosla Ventures、NEA等美國頂級風投,以及三菱日聯、四國電力等日本產業巨頭均參與其中。這種跨國資本組合反映出市場對其技術路線的高度認可——既看好仿生AI的顛覆潛力,也看中日本在精密制造領域的產業協同優勢。
公司研究節奏堪稱"學術界勞模"。僅2024年下半年就連續發布多項成果:5月推出考驗模型創造力的數獨基準測試Sudoku-Bench;6月發布簡化模型適配的Text-to-LoRA框架,并提出啟發式教學新方法;7月開發出多模型協同算法AB-MCTS;9月開源的ShinkaEvolve框架更實現模型自我優化。這種月更式創新速度,即使在競爭激烈的AI領域也屬罕見。
對比全球AI版圖,Sakana AI的崛起具有特殊意義。當美國OpenAI以千億美元估值領跑,中國"AI六小虎"加速沖刺IPO時,這家日本公司選擇技術深耕路線。雖然創始人明確表示無意復制OpenAI模式,但其估值規模與成長軌跡,已使其成為東亞AI三極中的重要一極。這場由仿生智能引發的技術變革,或將重新定義下一代AI的發展方向。






















